安全制度方面建立的措施有哪些?平日里针对这些措施,又是如何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5 03: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09:11
一、“一把手”抓安全,真正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虽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要求,以及有关主管部门规章制度约束,企事业单位都将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头衔挂在了总经理、厂长、等“一把手”的头上。而实际上,这些“一把手”大都也只是挂个头衔而已,“一把手”的头上有很多的头衔,但“一把手”们真正最关心的往往不是安全。年初、年底开个安全会,布置一下安全工作任务,做一下总结,“一把手”视乎就这样完成了一年中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角色。
实际上,一个单位的“老总”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不是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来承担领导责任,而应该是在企业整个生产运营过程中,时刻关注安全形势,以“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牢牢掌控企业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如此,各层安管人员才能真正重视起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层层落到实处。
二、制定全面而细致,又简练便于操作的安全管理制度
前面的例子说明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管理制度,那就是即全面细致,又简练,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制度,而不是冗长繁琐而又空泛的安全管理制度。可操性强的制度,各级管理人员执行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明确知道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这样的制度落实才有实效。
三、采取行业“自律”,主管部门及第三方“监管”的安全监督模式
正规的单位,特别是具有较大危险源及人员密集型场所的单位,都有防火委、安委会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这样的机构往往既是本单位安全制度的制定人、执行者,又具有本单位安全生产检查监督职能,行业这样的“自律”方式实际效果并不好。如果将安全督察部门或人员与安全制度执行部门或人员完全分开,这样一来,企业的安全“自查自纠“就不易流于形式了。
各级主管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具有监督与管理的职能。但往往主管部门管理着几十、上百甚至成千上万家单位。主管部门对各行业的安全监管主要侧重在政策制定、资质审查等方面,不可能做到对企业运营实施全方位安全监控,而第三方专业监管单位却可以做到这一点。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经历惨痛,切不说承包单位无资质,及层层分包带来的安全隐患,如果在施工现场,安全监管到位,监管人员能及时制止当事人违规操作,这场人为的特大火灾事故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7月10日在俄罗斯伏尔加河发生的沉船事故,已造成一百多人死亡,技术原因且不推究,单就严重超载这一事实就说明安全监管的缺失。
我们的交通运输行业、建筑施工等单位最需要的就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如果能够做到让有资质、声誉好的第三方对经营单位生产现场做到全程安全监控,势必会有效地遏止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 合理制定安全生产目标、科学考核安全工作
每年年底或年初,各单位都会制定全年的安全生产目标,然后层层分解落实,作为年终安全考核的依据。安全生产目标的制定也要合情合理。目标过低,有违“安全第一”的宗旨,员工也容易懈怠,不利于安全管理;目标过高,虽然愿望是好的,但脱离实际的目标会让各层管理人员感到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完成,而丧失信心,没了积极性,同样不利于安全生产。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安全生产目标,也是各单位需要重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