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关于道德经第一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0:4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48

原 文:
道可道⑴,非恒道⑵;名可名⑶,非恒名⑷。
无名,万物之始⑸;有名,万物之母⑹。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⑺;恒有欲也,以观其微⑻。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⑼,同谓之玄,玄之又玄⑽,众妙之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 注:
(1)道可道:
【注】宇宙间客观自在的永恒的道,是可以言说的。第一个“道”字,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内在生命力;它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灭亡、转化的规律;它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方法;它是人生*身心的方法、途径和境界;它是人类行为的规范等。老子的道,有以上多种含义,须活看,不可偏执一面,而世人多失之。
肖天石说:“老子论‘道’为‘先天地生’与‘生天地万物’之本体,亦即宇宙之根源与本体,由此而建立其宇宙论。‘一切由道生,道生一切。’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此一原理系统,则万事万物万理万法,皆不能外此而存在,背此而成立;盖与道相违,则宇宙失其均衡,天地失其中和,而不能‘天地位,万物育’,而宇宙天地毁矣!欲群相与不失其序,故必基于其宇宙论与本体论,而建立其人生论、*论、社会论、认识论、方*,始能与‘道涵一切,一切归道’之原理合;此乃本天道以立人道之法则也。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为率人道以合天道之法则也。”
张松如说:“《老子》书中第一次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大体说它有两个意思:有时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亦即宇宙本体;在更多场合下,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道’在老子书中作为哲学概念实极明确,不能认为具有神秘性质。”
杨兴顺说:“老子首先把‘道’兼任哲学上的范畴而给以各方面的论证。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道’不仅意味着客观世界的自然法则,而且还意味着万物的物质实体。‘道’的基本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或‘天志’;
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它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
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
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在它道上的障碍;
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
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
八、‘道’是视之不见,抟之不得的。它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
陈鼓应说:“‘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含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2)非恒道:
【校】帛书如此,从之。傅奕、王弼(以下简称博、王)等本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本句两“恒”字均改为“常”字。
不是原来的永恒之道。因为从客观反映到主观,经过语言来论述的道,不可避免地必定有很大的偏离,犹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3)名可名:
【注】宇宙万物的名称,是可以命名的。名,《庄子》:“名者,之宾。”《管子。心术》:“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胡曲园说:“在第一章的第一句里,者子就提出了‘道’和‘名’两个问题。老子为什么要把‘名’和他的根本思想‘道’一同提出来呢?因为老子所说的道和世俗所谓礼乐制度之类的道是不同的,老子所说的道是普遍常在的‘道’,因而它反映在我们的认识上,产来的名,也就不是世俗所谓礼乐制度之类的名,而是普遍常的‘名’。因此,老子在全书开章第一段里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名与实的问题。”
张松如说:“如果说‘道’是表明客观现象规律存在的。那么‘名’便是反映客观自然的思维形式,也就是概念。所谓‘道’指实体,‘名’标概念。”
(4)非恒名:
【注】不是原来的永恒之名。因为以人类的主观认识来命名观自在的宇宙万物,不可避免地必定有很大的偏离,犹如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5)无名、万物之始:
【校】帛书如此,从之,傅、王本作“天地之始”。马叙伦《校诂》说:“《史记•日者列传》引作‘无名者,万物之始也。’王粥注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末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是王本两句皆作万物,与《史记》所引合,当是古本如此。”验之帛书,信然。
【注】无名,道的原初本体,是万物的原始。始,《说文》:“女之初也。”
王弼说:“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范应元说:“天地之先,原有此道;浑沦未判,孰得而名?……探其无名,以复其初也。”
张松如说:“由于‘道’(自在的)空虚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绳绳不可名,渊今似万物之宗,故‘无名’之‘道’(自在的)为‘万物之始’。”
朱谦之说:“盖天地未生,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
(6)有名,万物之母:
【注】有名,道的孕育,是万物的母亲。母,《说文》:“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王弼说:“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蒋锡昌说:“司马光、王安石、苏辙辈读此,皆以‘有’字‘无’字为逗,不知‘有名’、‘无名’为老子特有名词,不容分析。”按:蒋说甚是,若以有、无为逗,岂非有、无皆名乎?‘无名’、‘有名’乃是老子用以形容道的不同阶段也,犹始之与母,为人生之不同阶段。此义,解者多失之。
(7)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校】帛书甲本作“口恒无欲也,以观其吵”;乙本作“故恒无欲也”,余损掩。傅、王本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现从帛书并参照傅、王本写定。谨按:帛书中两“也”字,解决了千年来疑案。司马光、王安石、苏辙等人以“常无”、“常有”为句,如此两者俱为“欲”,反而否定了“无欲”,证之帛书,老子本意正是以“无欲”、“有欲”相对待来说的。
【注】因此,常常没有欲念啊!来观察道的奥妙。恒,常的意思。妙,《辞海》:“神妙也。”
王弼说:“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陈鼓应说:“妙,深微奥妙。”
(8)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校】帛书甲本作“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乙本“有”作“又”。古代有、又通。傅、王本作“常有欲,以观其檄”。现以帛书并参照傅、王本去“所”字而写定。
【注】常常有欲念啊!来观察道的轨迹。
谨按:诸家多于无、有处为逗,盖误解为老子反对‘有欲’,如王樵说:“老子言‘无欲”有欲’则所末闻。”徐绍桢说:“‘常无欲’固可言,‘常有欲’则决非老子之意矣。”岂知老子此处说的是善为道者的‘无欲’和‘有欲’,两者同属于道也。老子说:“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他不是已经交代得根明白吗?通观五千言,何处非者子之欲?正欲世人闻道勤行,偕化于道。
王弼说:“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檄也。”
陈景元说:“大道边有小路曰徼。”
吴澄说:“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也。”
楼宇烈说:“他(王弼)认为通过‘常有欲’,即可以了解到天地万物的最终归结。”
(9)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校】帛书作“两者同出异名”。傅、王本及河上公本如此。从之。
【注】这两个方面,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此两者”,统“无名”、“有名”和“无欲”、“有欲”而言。一、无名和有名、为万物之始、母;二、无欲和有欲,前者为*者处于无知无欲的先天境界,后者是处于有知有欲的后天境界。它们同属于道,同出于道,不过名称各异而已。由此可见,老子并不否定后天的有欲(大道之欲),而是平等看待的。
王弼说:“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
王安石说:“‘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
童书业说:“‘无’和‘有’或‘妙’和‘徼’,这是‘同出而异名’的。从‘同’的方面看,混沌而不分,所以称之为‘玄’。”
(10)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校】帛书无“之玄”两字。傅、王本如此,从之。
【注】共同都叫做玄——玄奥幽昧,玄奥幽昧啊!非常的玄奥幽昧。
王弼说:“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
范应元说:“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
吴澄说:“玄者,幽昧不可测知之意。”
苏辙说:“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沈一贯说:“凡物远不可见者,其色黝然玄也。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
(11)众妙之门:
【注】一切奇妙变化的总门径。
王弼说:“众妙皆从玄而出,故曰众妙之门。”
范应元说:“万化由斯而出,各各具妙,故曰众妙之门。”
刘巨济说:“众妙者,万物之妙也。万物皆有妙,而皆出于道,则道妙万物也。”
严复说:“西国哲学所从事,不过此十二字——‘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传真(一章)
——今译与解说
原文与校注>>>
今译
道,可以言说的,不是永恒自在的道;名,可以命名的,不是永恒自在的名。
无名,是万物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没有欲念啊!来观察道的奥妙;常常有欲念啊!来观察道的轨迹。
这两个方面,共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叫做玄奥幽昧,玄奥幽昧啊!非常的玄奥幽昧,产生一切奇妙变化的总门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
本章是《道德经》的总纲。老子开宗明义,首先揭示了“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向人们指出:作为客观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自然之道,是可以言说的,但是用语言文字描述的道,已经不是原来永恒自在的道了。因为从客观自然存在的道,到为人们所认识,反映于主观,并经过用语言文字来论述的道,已经不可避免地必定会有很大的偏离,好比绝对真理是客观自在的,永恒不变的,但人们的主观认识仅限于相对真理和接近绝对真理,而永远不可能穷尽和全面掌握绝对真理。宇宙万物是可以命名的,但是用语言文字来命名的宇宙万物,已经不是原来客观自在的永恒的宇宙万物了。因为以人类的主观认识来命名客观自在的宇宙万物,已经不可避免地必定会有很大的偏离,好比客观辩证法是客观自在的,永恒不变的,但人们所认识和反映的主观辩证法,是永远不可能穷尽和全面把握客观辩证法的。
老子告诫我们,他所继承、总结、发扬和创立的大道科学(古人称为“道学”)是“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他虽然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是为了道化天下的理想,不得已而为之,非但没有穷尽“道”的真理,而且由于“强名”、“强字”,很难做到名符其实。所以学道的人,不可执着于语言文字,不可拘泥于经验,入门之后,要“唯道是从”,一切以道为标准,服从于大道。
于此,老子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与主观、绝对与相对、名与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开头连用两个“非”字,非者,有所偏离其真实也,若视为全称否定,实是莫大之误解。如果全称否定,可道之道,全非恒道,那么老子还著什么五干言?此是老子的辩证法,亦即两分法也。这不是出于老子的谦虚,而是本其朴素的本性,告诉我们:他并没有穷尽“恒道”,没有穷尽万物之真实,只是指明通向真理之路。
处于“无名”状态的道,是万物的原始;而“有名”状态的道,是孕育万物的母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就是“始”和“母”两者的关系。道的原初本体是“无”,无中生有,有生天下万物。作为道之本体的无,即是无极——道处于混沌无序的原始状态;然后,道生一,一即是太极,从无极而生太极,是道运动变化而产生的;然后,一生二(二为阴阳两气),二生三(三为阴阳冲和之气)。由一到三,均属于有,三生万物,万物自然也属于有。道之本体——无,即无名,是万物的原始;从一到生万物,是有,即有名,是万物的母亲。老子以无名、有名简明揭示了道孕育含养天地万物的过程。
善为道者,体悟这个道的真理,所以常常没有欲念,来观察体会道蕴含的奥妙;常常有欲念,来观察体会道运行的轨迹。常无欲,属于无为法,进入了气功态的先天状态;常有欲,属于有为法,不离气功态的后天状态。两者,皆属于大道境界的无欲和有欲,而不是世俗层次的无欲和有欲,此种本质的差异,不可不明。
世人往往误认为老子偏重先天无为,而反对后天有为,其实大谬不然!他明确指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名、有名都属于道,同出于道的本体,不过名称各异罢了。同样的,法天之道,为道时,无欲有欲,无为有为,都属于道,也同出于道的本体,不过名称不同而已,两者共同都是玄奥幽昧的。玄奥幽昧啊!非常玄奥幽昧,是产生化育一切奇妙变化的总门径。
道是客观存在的,永恒不变的,是天地万物的始母。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道是唯物的、辩证的,是可知可行的,同时又为人们主认识所*。
人们认识了道,以之为道,无欲观妙,可以窥知宇宙万物之奥秘,“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见天道”;(四十七章)有欲观徼,可以体察道运行的轨迹。因而写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说,能够洞知气在人体经络中的运行,掌握神奇的针灸穴位治病,并用“道”来养生治病。
无欲有欲,无为有为,同属于道,同出于道,不可偏废,不可歧视,要同等对待。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根共生,相互促进;无欲观妙,属于性功,是明心见性之后,“感而遂通”,以之探索宇宙万物之奥秘;有欲观檄,属于命功,是虚极静笃之际,“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十六章)归根复命,达到深根固抵,长生久视。
此处之“无欲”、“有欲”,乃大道之“玄德”的妙用。善为道者须涤除自心,重于积德,方可心悟神会也。
老子之著五千言,固然是由于他继承了中华上古之大道,综括他当代科学文化之精要,总结自己一生修道养寿之结晶,而贯串其间,起画龙点睛之妙用者,则在于此一“观”字。
此是老子的认识论、方*,正是他殊异超越于众人处。今人或称之为“直觉主义”、“直觉思维”,皆非也,它乃是大道哲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观者,以道观之也。
“观的立场是参与者;观的方法是从实际出发,同类相比;观的手段与工具,是经过知常修真的‘玄鉴’;观的标准是天之道,道法自然;观的要求则是‘观徼’、‘观妙’,而以‘观复’为根本。‘玄鉴’以观,不能心中有私欲蒙蔽,有‘知见’障碍。唯有‘无疵’,才能‘玄 鉴’。
‘观’字的作用玄妙深远,善为道者,未有不是善观者。”
千古奇文《道德经》,“此中华道统所系之大本大根也。”“本章为全书之大纲宗,乃老子传授道家心法之神髓所在处,亦为学道修道人之下手入门处。第一章圣义不彻,其始也差之毫厘,其终也必至谬以千里。”(肖天石)

参考资料:http://public.whut.e.cn/zdhxy/home/showarc.asp?id=265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49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性和合理性。
参考资料:http://vuwy.blog.hexun.com/445476_d.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49

第一章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并非永恒的道(名词,老子哲学的专用名称),可以用文字叙述的“名”并非永恒的名(老子“道”之名)“无”为天地之本源,“有”为万物之根本。所以“尚无”中去体悟“道”的细微奥妙,“尚有”中去体察“道”的端倪边际。“有”和“无”,此两者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都是相当幽深玄妙的,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是一切变化的总门户。

http://blog.blogchina.com/jiasizhang/1625784.htm 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50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意:我在这里提出一个“道”的概念。但这个“道”的意思和你们平时的理解不太一样。在阅读此书时也可能会*你们的一些思维。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成“无”,“有”两种状态。天地是在“无”这种状态下产生的,而世间万物是在“有”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基于此,以“无”这种状态体察事物可以发现其微观的东西,以“有”这种状态体察事物可以发现其表面的东西。这两个东西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两者都是同样深奥,而且不是一般的深奥,它是解开所有事物秘密的途径。

理解:作者在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了“道”的概念。阐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还说出了观察和把握这些规律的门径和方法。让广大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思维方式,并由此登堂入室,为阅读后面的八十章打下基础。
古时候的人们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或是由什么“地”、“风”、“火”、“水”等基本物质构成。以现在的眼光看,不论其结构简单还是复杂。物质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一些基本元素如分子、原子构成。现代科学还证明微粒可以一直细分下去,直到极限。当到达极限时,也就是进入了“无”的世界。这样就实现了“有”和“无”的转换,反之亦然。以此为依据,就得出结论:万事万物都是由“有”构成,并且在“有”这种状态下产生的,而天地(宇宙)是在“无”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把握住了这两点,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由“有”、“无”相互转化而成,那人体也不例外。人体和外界万物、宇宙之间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体察自身,也是观察外界的一种方式(当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这种水平)。老子当年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的情况下就有了这种认识,简直不可思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50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孕期有哪些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需要特别注意? 百合种植多久收 如何计算百合种植时间 古文《伤仲永》《周处》的字词整理 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字及意思 ...学生重25千克,4040名学生重1吨.一只山羊重50千克,8080只山羊重4吨... 古文中意思为你的字词有哪些 语文古文中的字词问题!! 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字及意思 古文中意思为你的字词有哪些 ...长龙鳞很多密宗的师傅都帮我想办法但是还是就要变龙了 道德经里有刘这个字吗? 有什么适合女生玩的远程联机游戏? 睫毛膏用了一段时间就会变干了,应该怎么让它恢复? 求推荐一些适合和妹子一起联机玩的游戏 人一日三餐所食用的最佳食谱? 老牌车企黯然离场 六款消失的合资车 你认识吗?(上) 自作孽不可活,1美元贱卖的广州标致 广州哪里有旧汽车配件买? 一日三餐该怎么搭配才算营养又健康? 景德镇标致修理那家技术好 一日三餐怎样吃有营养? 成都详细情况 广州标致是现在的广州哪个厂啊 我用的是钢瓶煤气罐 在做饭时 火苗是红色的 锅底和锅的周围会被熏得特别黑 请问是怎么回事? 我该怎么办? 关于标致207 标致的车怎么样?有买过的朋友吗? 广州标致为什么倒闭 我想知道广州标致在中国没落的原因 早上五点三十前由成华区首创光和城赶到成都火车南站怎么办? 广州哪里有标致拆车件? 求 道德经讲解~~ 是道家讲解的道德经啊!感谢........ 找老子〈道德经〉里的名言! 《道德经》第一章 谁会写学习电子商务心得 对联故事“李”与“刘” 道德经在历史上被批判过没有 电子商务创业心得(精选多篇) 道德经中,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还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焚书坑儒为什么还留下道德经 谁能给我一篇电子商务谈判心得? 老子的《道德经》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描绘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道德经中君王的四个层次内容并进行阐述和举例 电子商务学习心得 请问:怎样可以让自身的睫毛长长? 铃声制作软件,酷狗那样的就不需要了 ! 怎样让下眼睑的睫毛长长? 怎样可以让睫毛快速长长? 卡西欧multiband6怎么调指针? 卡西欧MULTIBAND6因长时间未戴停了要换电子吗? casio g shock multi band 6怎么调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