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7 18: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0 05:17
R.H.米切尔(1987)依据南非金伯利岩深部结构,建立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矿床模式,根据模式,一个完整的金伯利岩岩筒从上到下有火山口相、火山道相和根部相(带)组成。
蒙阴地区金伯利岩形成后,受到比较严重的剥蚀,其证据是本区金伯利岩岩管只有根部相,而无火山口相和火山道相。金伯利岩岩管的围岩,均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西峪岩管群中,特别是红旗6号岩管中含有大量寒武系灰岩和下奥陶统灰岩角砾,常马庄岩管中也有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角砾。说明岩管形成时上覆有下古生界灰岩,而金伯利岩侵入的最高层位是中奥陶统。据资料估算:蒙阴地区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的厚度之和为900 m左右;西峪和常马庄矿区基底剥蚀深度分别在500 m和800 m左右。分析认为:西峪岩管群的剥蚀深度为1400 m,常马庄岩管为1700 m以上。这与金伯利岩管上部火山口相加火山道相深度(1300~1800 m)的模式是符合的。剥蚀的金刚石重量,估计相当现有资源量的10倍以上。从鲁西地区几个含金刚石砂矿的层位分析,其剥蚀时代主要是古近纪至第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