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8: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14
1848年3月,柏林同欧洲其他许多大城市一样,爆发了人民*,保尔·海泽作为大学生团体的成员,也拿起武器走上街头,同时发表了充满**的诗篇,如《古调德语新诗十五首》。3月*失败后,海泽于次年春转人波恩大学继续学习,但*热情不减,当莱茵兰和巴登爆发人民起义时他深为振奋,曾考虑参加高特弗里特·金克尔教授组织的志愿军前往声援,只因故未能如愿。
1850年夏天,海泽前往瑞士旅行,回来后决定放弃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的学习,改学现代罗曼语言(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为日后大量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打好了基础。
但是,成为海泽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的,是另外一次旅行。1852年,大学刚毕业的海泽获得普鲁士*资助,到意大利游学一年意大利古老的文化、美丽的风光和纯朴的民情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他此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正式任务是研究考察罗曼语古代手稿,但是成果并不多,且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梵蒂冈教廷图书馆将他逐出门外,理由一说是他违反规定偷抄古手稿,一说是他1850年写的剧本《罗马的弗朗西斯卡》触怒了教廷,被教廷视为“有伤风化”。然而对于海泽的文学事业,意大利之行的收获却太大了。一年中,从北到南,他遍游这个南方古国:在佛罗伦萨,他研究文艺复兴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品;在罗马,他广交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那不勒斯,他流连忘返于维吉尔墓前;在卡普里,他对渔民的生活进行深入考察;在米兰……在威尼斯……在比萨……意大利淳朴善良的人民,明媚跨旋的风光,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都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从长远看,在意大利的经历不仅为他以后创作的相当大一部分作品特别是中短篇小说提供了素材,而且对他以追求明朗、和谐为主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再看直接的具体的结果,就是他在旅途中写成了反映卡普里渔民生活的《犟妹子》这篇 Novelle。《犟妹子》长仅一万余字,只能算个短篇小说,但一经问世却给作者带来巨大声誉,真正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大量的作品便从海泽的笔底涌了出来。
1853年秋,海泽回到柏林,正在考虑是否做专业作家而犹豫 未定之际,突然接到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连二世要他去慕尼黑的邀请。国王答应给他每年高达一千金币的俸禄,所求于他的不过是参加宫中不太经常举行的科学文艺讨论会而已。原来,和自己的父亲路德维希一世一样,马克西米连二世也雄心勃勃,企图把慕尼黑变成为德国科学文化中心,因此,不但大事收罗学者文人,而且自己还出席和主持讨论会。年仅23岁的海泽所以能得 到如此一个“美差”,又是先一年到慕尼黑的盖贝尔大力举荐的结果。海泽于 1854年移居慕尼黑,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并与着名作家弗兰茨·库格勒的女儿结婚,悠闲而优裕的生活使他能集中思想和精力从事创作。并且,他与着名作家库尔茨、凯勒、施托姆、冯达诺等保持友谊和书信来往。这时,在以盖贝尔为精神领袖的所谓“慕尼黑作家集团”中,定期讨论文学艺术问题,朗诵自己的作品。海泽参加这一团体的活动,并很快成为该团体的首领和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与盖贝尔和后来很快便湮没无闻的弗里德利希·波登施德特一起,被时人称为慕尼黑文坛的三巨星。
1855年至1895年,他总共发表中短篇小说集20卷,收入100多篇作品。他力图保持传统的艺术价值,使之免受*激进主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侵蚀。他的作品倾向于理想化,不愿描写人生的黑暗面,并愤怒地谴责当时正在兴起的自然主义倾向。
1864年,马克西米连二世死了,其子路德维希二世要求盖贝尔和海泽自行提出申请,否则停发年金。二人不予理睬,新国王没办法,只好继续施予“恩泽”。四年后,他终于以盖贝尔在一首诗中支持普鲁士的*为理由,停发他的俸禄。为表示对国王不满,海泽也自动放弃了俸禄。不久后,盖贝尔因病返回故乡吕贝克,海泽遂成为慕尼黑乃至整个南德文坛的领袖,国内外的重要作家如冯塔纳、施托姆、凯勒、劳伯、格里尔帕策、黑勃尔以及挪威的易卜生和比昂逊等,都与他有或多或少的交往和通信联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海泽的声誉和影响达到了高峰。
80年代以后,由于自身题材来源枯竭和德国自然主义崛起等原因,海泽的创作开始走下坡路,声望也逐渐衰落。他这段时间的主要贡献是在编辑出版、提携后进和帮助同行方面。例如奥地利大戏剧家和小说家格里尔帕策,就是由于他的介绍才免于湮没无闻。另外如冯塔纳等相当一批作家,则由他提名而获得各种文学奖金。由于他推荐的人不为官方认可,海泽于1874年和1893年先后辞去了马克西米连奖金和席勒奖金的评审人职务。1884年,保尔·海泽以剧作《赛拜恩妇女》成为席勒奖金的获得者,19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虽说姗姗来迟,却成了80高龄的作家的晚年安慰。瑞典文学院因“他作为抒情诗人、剧作家、长篇小说家和闻名世界的中短篇小说家,在长期创作生涯中所显示的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授予他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他已80高龄,未能参加授奖仪式。
1914年4月2日,保尔·海泽病殁于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