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7: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7:15
(张士良)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犍为、沐川主产区栽培的姜是一个新变种,因尚末发表,故仍用此学名。)别名生姜、干姜、白姜、均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主产四川犍为、沐川等县,供药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要供食用。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侯等。”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已大面积栽培。根茎入药,含挥发油成分姜醇、姜烯、没药烯、α-姜黄烯、芳樟醇等,以及辛辣成分姜辣素和分解产物姜烯酚、姜酮、姜萜酮。此外,尚含二氢姜酚、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药理试验,姜对消化系统、心血管及呼吸中枢均有作用,对堇色毛癖菌有抑制作用,对*滴虫有杀灭作用。生姜味辛,性微温;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症。干姜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泻泄、肢冷脉微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80—100cm,全体具芳香和辛辣味。根状茎肉质,肥厚扁平,横走并分歧,表面淡*,断面老时黄白色或*。茎丛生,肉质。叶二列互生;叶柄、叶舌、叶鞘均被长柔毛;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3—35cm,宽1.8—3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下面被白色长柔毛。花莛自根茎抽出,长(15)30—50cm,被长柔毛,先端通常具小叶;穗状花序卵形或长圆状卵形,有花9—18朵,花无柄;苞片淡绿色,先端*或淡*;小苞片及花萼白色,萼管具3短尖齿;花冠管白色,裂片3,侧裂片披针形,黄白色;唇瓣中裂片卵圆形,近边缘及顶端紫红色,基部至**,侧裂片长圆状卵形,紫红色;雄蕊1枚,花丝极短,花药长约10mm,附属体紫红色;花柱为药隔附属体所抱持,子房长圆形。果实未见(图14—120)。
图14—120 姜形态图
二、生物学特性
姜原产东南亚的热带地区,我国栽培很少开花,靠根茎进行繁殖,当年收获。种姜播种后,经过萌动、破皮、鳞片发生、发根和成苗等阶段,抽生出第一个茎,称为主茎;主茎基部迅速膨大形成第一个根茎,称为二母姜、姜母。这个时期称为发芽出苗期。生长所耗营养物质由种姜供给,由于营养物质转移,种茎纤维增多,直至收获时它也不会腐烂,但是重量下降20%,称为老母姜。
二母姜随着茎叶的增长不断长大,从两侧腋芽抽生二个萌蘖,叶片随之舒展,茎基部膨大形成的根茎,称为子姜,是姜的幼苗期。这一时期植株由老母姜供给营养转为新苗吸收和制造养分,并以主茎和根系生长为主。
进入幼苗期后,很快就转入生长旺盛期,萌蘖迅速增加,叶面积急剧增大,根茎重量也猛增,是药用部分形成和生长的主要时期。这时子姜外侧的腋芽又抽生出1—2个萌蘖,其茎基部膨大形成的新根茎,叫做第二次子姜,植株有茎4—5个。进入6—8月气温高的季节,第二次子姜外侧腋芽又抽生1—2个萌蘖,茎基膨大的新根茎,叫做第三次子姜。如此继续分生下去,形成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子姜。这样萌蘖不断增多,茎增至10个以上,甚至20个以上。茎愈多,根茎也愈肥大,单株重就愈大。根茎与萌蘖的同步增长,直至茎枯萎才停止。萌蘖基部最后形成的新根茎,体积最小,称为芽姜。根茎生长进入芽姜形成期后,不再增长新的根茎,体积增长也停止,迅速转入质地的变化,如纤维增多,粉质增加,辛辣味更浓等。
9月中旬后从根茎上抽生花莛,10月上旬花依次开放,每天开花1—2朵。据犍为产区观察,植株生长发育良好的才会抽莛开花,而且多为地边缘的植株,地内植株郁闭无抽莛的,每朵花只开放一天,第二天就萎蔫。可见姜开花不仅需要气候温暖条件,而且还需充足的光照条件。
姜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和抗旱能力都较弱。植株只能在无霜季节里生长,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28℃,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除热带地区外,我国大部分产区根茎不能露地越冬,受霜冻根茎就完全丧失发芽能力。主产区犍为县新民乡年均温在18℃以上,仅有部分植株抽莛开花,但不结实;年均温在18℃以下的地区,从未见开花。萌芽期间土壤干旱,幼苗易枯死。生长期过度干旱,叶片枯萎,根茎瘦小,产量低。但是土壤潮湿,植株易徒长,根茎也瘦小,且易发生根腐病。主产区年平均降雨量1200mm。
姜原产热带常绿雨林区的森林边沿地带,形成适应稍荫蔽环境的习性,虽经几千年人工栽培,仍不耐强烈的直射光。要求春夏季处于稍荫蔽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秋季植株郁闭,处于强光直射的条件下,对植株生长已无影响,而抽莛开花的植株多在地边向阳处。四川产区多选稍倾斜的坡地和稍阴的地势栽培,一般与玉米间作,利甩赢秆作物遮荫;秋季玉米收获后,又处于向阳条件下,利于根茎的充实肥大。山东产区春季在每行姜的南侧或西侧,插树枝、苇子等编篱遮荫,秋季再拆除。
对土壤的选择较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至重壤土都适宜。粘重或过于松散的砂土不宜栽培。前者根茎生长不良,产量低,易积水发生根腐病;后者易发生干旱。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据实验资料,以pH值5—7较为适宜,无论根茎重量、叶数、分枝及株高,都比pH值过高或过低的高得多(表14—99)。
表14—99 土壤反应与姜生长发育的关系
三、栽培技术
(一)品种及其类型
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各地的栽培品种都是农家多年培育的,绝大部分是作蔬菜食用的品种,如山东的片姜,云南的黄姜,浙江的红爪姜、黄爪姜,湖北的枣阳姜,广东的疏*肉姜、密*肉姜,四川的竹根姜等。药用姜主产区四川犍为、沐川的栽培品种,以根茎外形及断面颜色命名,主要是竹根姜与白姜两个类型。
1.竹根姜
根茎瘦长似竹根,又名竹筋姜。纤维多,淀粉含量低,断面多为*,辛辣味浓。干燥后瘦小,筋多,粉少。一般多作蔬菜,收获鲜嫩根茎腌制供食用。优良品种有四川乐山的指姜等。
2.白姜
根茎肥厚、浑圆或呈块状,故又名砣砣姜。断面黄白色、灰白色或*,纤维少,含淀粉多,芳香味浓。加工干燥率高,干燥后肥厚,粉性重,纤维少。药用姜的栽培品种多属这一类型。其中著名的品种有黄口姜、白口姜、铁白口姜(灰白口姜)。黄口姜的根茎断面呈*或淡*,含水分少,肥大、结实,辛辣味浓烈,纤维多,品质稍差。它是由竹根姜培育成为药用姜的,栽培方法不当,如培土过厚,就易成为指姜。白口姜断面呈白色,根茎肥厚,产量高,肉质细致,含水分少;加工干燥率高,干燥后香味浓烈,粉性重,纤维少,品质好,其中断面带铁灰色的就叫铁白口姜或灰白口姜。
(二)整地
姜不宜连作,连作产量低,根茎瘦小,表面发生癞疤,而且易发生根腐病。四川、浙江产区至少隔2年再种姜,山东产区多采用3年轮作制。一般多选择玉米、蔬菜、小麦、花生、甘薯等为前作。
冬季深翻土地,经冬熟化,于春季播种前再深翻细耙。四川、山东产区均不作畦,但应作好四周的排水沟或灌溉渠。江浙产区多作高畦,畦宽117cm,畦沟宽33cm。
(三)种姜的处理
1.催芽
绝大部分产区在播种前都对种姜进行催芽处理。否则出苗晚,出苗不整齐,生长期缩短,产量低,而且易发生烂种。四川产区于3月上旬取出种姜哂1—2天,以提高种姜的温度,促使芽萌动。晒姜后,将种姜装入竹筐内,置于炊事炉灶上,或铺放于炉灶上方的炕楼(用竹竿编扎的小楼),利用余热提高种姜内部的温度,促其早发芽,发芽整齐。另一种催芽方法用堆肥、泥土、草木灰拌和均匀后,与种姜分层堆积催芽。其他产区催芽方法虽有差异,但是都以提高温度的手段来促使早发芽。催芽的温度不可过高,而且应间歇加温,避免种姜的水分散失过多。否则芽细瘦,产量低。一般催芽15天左右,以芽开始发白,过几天发芽已达2/3以上时,即停止催芽。
2.种姜分切与留芽
催芽后的种姜按芽的生长情况分切成若干小块,每块重量四川产区为33—40g,山东产区为30—120g。每块种姜只保留1—2个壮芽,瘦小的芽则全部削去,这样出苗的主茎生长所需营养充足,幼苗健壮、整齐,这一措施四川产区称为排芽。种姜大小对植株生长势和根茎产量的影响很大,在一定范围内种姜大,产量高;种姜小,产量低。但是种姜过大,用种量大也不经济。据北京地区试验,种姜大小与产量的关系如表14—100。
表14—100 种姜大小对生长势和产量的影响(四)播种
四川产区在4月份播种,广东、广西1—4月都可以播种,山东产区于5月播种。在适宜的播种期内,只能提早,不能延后。播种过晚,生长期缩短,生长后期气温下降,植株生长受抑制,对产量的影响很大。据山东农学院实验,6月8日播种亩产仅1334kg,为5月8日播种的亩产2798kg的47.67%。
播种方法有穴播和沟播。穴播按行距40—50cm、穴距27—33cm开穴,深13—17cm,先浇粪水于穴中,待渗透完后,每穴平放种姜一块,然后覆盖细堆肥与土。沟播按行距40cm(四川)或53cm(山东)开沟,沟深13—17cm,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四川)或17cm(山东)平放种姜一个。四川产区覆土与地面平,山东产区只覆土3cm厚,并趟平成沟畦(低垄)。四川产区很注意播种深度,播种深,才能使根茎肥厚浑圆成块状;播种浅,根茎向上生长时,易露出土面,会促使根茎长成如手指状的指姜,而成为蔬菜姜。每亩用种量四川产区为80—120kg,最高200kg;山东、北京为250—400kg。
(五)田间管理
出苗后发现缺株,及时补种或从有两个茎的穴中,分切一株补栽。一般中耕除草3次,苗齐后一次,以后隔20—30天一次。雨后土壤板结,也应及时中耕。
一般追肥4次,最后一次必须在8月上旬前。以有机肥料为主。每次追肥穴的方位应不同,以保证根茎生长均衡。不可过多单施氮素化肥,以免根茎含水分多,干燥率低。据北京地区试验,姜在全生长期中以吸收钾肥为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较少;而以缺氮对产量的不利影响最大,缺钾次之,缺磷的影响较小。第四次追肥后,培土一次,厚5cm左右,不可过厚,过厚会使根茎形成手指状,纤维增多,粉质差,供药用则品质差。山东、浙江及四川等地蔬菜姜产区则培土成垄,促使根茎向上伸长,成为手指状。
四川产区出苗前,土表宜保持稍干燥状态,使土壤增温快,利于出苗;出苗后,宜保持土壤湿润,才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但不宜潮湿或积水,天旱则于傍晚浇水。山东等地降雨量小,非常重视浇水,齐苗后4—5天浇水一次,天旱每天浇水;培土后5—6天浇水一次,直至10月下旬。
(六)病虫害及其防治
1.*病
(Pseudamonas zingiberi Uyeda)
俗称姜瘟。雨季发生。严重时全田植株1—2天内全部萎凋。应严格选种,实行轮作;排除积水;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用20%草木灰浸渍液浸种,或用波尔多液浸种10分钟。
2.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GueiUe)〕
常以第三代幼虫为害。多发生在8—9月玉米已收获后,转移蛀食姜的茎秆,受害植株枯萎,四川产区称为“白禾”。防治方法可参阅薏苡虫害部分。
3.姜弄蝶
(Udaspes folus Cramer)
详见郁金。此外,在生长期还有白星病(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叶枯病(Mycosphaerella zingiberi Shirai et Hara)、茎干腐病(Diplodia natalensisEvans)、绵腐病(Pythium myriothlum)、块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echt.f.sp.zingiberi)、瘟(热)病(Piricularia zingiberi Nishikado)、青枯病(Pseudomonas sp.)发生,以及常见的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为害。
(七)留种
选择生长健壮、萌蘖多、无病虫害的地块,于当地降霜季节来临之前挖起根茎作种姜。留种的根茎应早于药用姜收获,否则根茎受冻,丧失生命力就不能作种。四川产区在11月上旬收获种姜,山东、北京在10月中旬收获种姜。挖起的根茎抖去泥土,去掉茎叶,并将老母姜分开供药用,同时拣出挖伤、挖烂的根茎,当天就下窖贮藏。贮藏期间随时检查,发现太湿或太干要及时处理。太湿应取出晾晒,使水分减少,以免发生腐烂;太干可喷少量的水,以免失水过多,丧失生命力。
四、采收与加工
四川产区在12月下旬,茎叶已枯黄时采收,其他产区在10月下旬前后采收。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即运回加工。一般每亩产鲜姜1000—1500kg,高产的4000kg以上。
姜的根茎肥厚,日晒不易干燥,宜用烘干。数量大的多在烘房中进行干燥,干燥快,品质也佳,24小时即可干燥。数量小的可用普通小炕加热干燥。烘或炕的火力应先大后小,半干后用微火烘炕至全干。干燥后,装入撞笼中来回推送去掉泥沙、粗皮,扬净即成为干姜。一般5kg鲜姜可加工干姜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