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杜甫画像》翻译成白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8: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22:33
《杜甫画像》
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
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这是一首七古诗,五七言交错,诗句铿锵,气势磅礴,*如江河奔泻,不可遏止。全诗对杜诗和杜甫爱国忧民的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道情怀给予崇高的评价,热情赞扬。全诗共26句,可分六层解读。
第一层为开首四句,赞少陵诗与天地元气等齐,有排天斡地之力,并言及杜甫画像“壮颜毅色”不可外求。元气本意,指天地未分前的混一之气。这种混一之气,清而轻者上升为天,浊而重者下沉为地。如文天祥《正气歌》所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元气亦指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本原。推之,也指国家或组织的生命力。少陵诗中,充溢着正大光明的正气。宋代学者孙仅在《读杜工部诗集序》中说:“故文者,天地真粹之气也……纵出横飞,疑无涯隅,表乾里坤,深入隐奥。非夫腹蕴五灵,心精万象,神合冥会,则未始得之矣……洎(ji 及,到)夫子(指杜甫)之为也,枢机日月,开合雷电……所谓真粹气中人也。”这种真粹之气,力可翻天覆地(排天斡地,斡乃旋转之意)。而杜甫画像透出的健壮坚毅,其面目神色,正是这种诗人气质的凝聚。
开头四句,突兀而起,将少陵诗与天地元气并列,见出杜诗之混茫宇宙,千汇万状之势。
第二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以天地造化万物,或丑或美,大小巨细。千姿万态,各不相同,却看不到造化雕镂之手,只见化育之功,比喻杜甫不同凡响的创作才能。这一层承上而来,进一步升华杜诗,杜诗千篇,江涵海蕴,奇思妙构,佳篇惊句,如入山*上,应接不暇,却丝毫看不出斧凿之痕,雕琢之迹。正如韩愈《题杜工部坟》所云:“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笔追清风,心夺造化,下笔有神,虽千万篇,不相雷同。
第三层: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这一层诗意跌宕,急转直下。可惜啊,诗人命穷,而古来世事颠倒,投机钻营者得志荣华,才华横溢者穷困潦倒多了。杜甫一生,虽曾受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官职低微。青衫一身,老更遭斥逐,辗转飘泊,秦州,同谷,成都,梓州,阆州,云安,夔州,*,长沙,岳阳,饿着肚子走了半个中国,穷老多病,“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苦摇求食尾,长曝报恩腮”(同前)。瘦妻僵卧前,饥子病仆后,盗贼蜂起,兵戈不息,世事混乱,诗人顿感“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了。
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这可能就是杜甫的宿命,谁让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呢?谁让你“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呢?
第四层: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四句赞杜甫在自己穷苦困窘时,写诗抒情,寄托自己忧愤情怀,他为朝廷忧,为国家忧,为百姓忧。他希望天子圣明,大臣们都像辅佐商汤时的贤相伊尹,辅佐周成王的贤相周公旦那样,君明臣贤,协心同力,恢复贞观、开元时期的景象。杜诗中多次表达这种愿望,“上有明哲君,下有行化臣”(《寄薛三郎中居》),唐时代的杜甫,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局限。终其一生,明君贤臣并没有出现,他只能在贫病交加中抱恨而逝,慨叹“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逃难》)。
第五层: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zhun)悼屈止一身,嗟(jie)时之人我所羞。
这四句长歌放吟看,前二句多至九字,盛赞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宁愿吾庐独破,不忍天下赤子受寒。这是发自肺腑的歌哭,使古今寒士为之感动垂泪。后二句说杜甫悲伤自己的命运多舛,困顿不得志(伤屯:屯乃“屯邅(zhunzhan)或“迍邅”(zhunzhan)乃困顿不得志意)伤悼自己志屈不得伸,但又止于一身,并不怨天尤人。杜诗中叹老嗟卑不少,他伤时感怀,为穷老疾病缠身,世乱不得返乡,弟妹别离分散而痛哭,但更多的是为国家战乱频仍,百姓流离死亡而深忧。“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叛将作乱,人民遭殃,农田荒废,杜甫呐喊“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以上引自《蚕谷行》,王安石不禁感叹,杜甫这种“忧国忧民不自忧”的精神人品,是他同时代人所缺乏的。他对那些只为身谋,不为国忧,更不管百姓疾苦的人感到耻辱!到此,诗人王安石的感慨激愤达于顶点。
第六层:所以见公画(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结尾一段,承接前诗,对应开头,点明题目。面对杜甫画像,他伏地再拜,感极而泣,涕泗横流。推演往古如杜甫之博大仁厚之情怀者,亦不多见,他希望杜甫能起死回生,他愿跟随诗圣虔诚学习。表达对杜甫敬慕至深的感情,从而结束全篇。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的*家,改革家,大文学家。他的早期作品,受杜甫现实主义影响很深。他关心人民,深恶时弊。他深深崇拜杜甫,热爱杜诗,在《杜工部后集序》中说:“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其词所从出,一莫知穷极,而病未能学也。”又云“太白歌诗,浩宕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子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简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籍若贵介公子者。盖公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穷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这是王安石对杜诗的总印象,总评价。杜诗波澜壮阔,如同曹操《观沧海》所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博大精深,没有几人能比;其光掩前人并不夸张;言后来无继,至今足可证明。面对杜甫画像,他畅吟高歌,顿挫抑扬,抒发炽情,可与王安石论杜之言相互印证。
王安石这首诗中,透出一股郁勃不平之气,这与他两次罢相,改革壮志不能实现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也有一首《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诗,照录如下,以供读者参照:
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言苟可垂后,士无羞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