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社会分层理解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0:2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18:57
我国农村人才流失的原因造成我国农村人才流失的因素有很多, 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籍、 社会福利等制度或多或少的被沿袭下来, 这种城乡的差异制度使得许多农村人才为了自身的发展纷纷投入大城市中。 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就是城市、农村两种*, 城市居民享有较高的医疗、 教育、 社会保障、 养老待遇, 其目的就是把财富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促进城市的优先发展。只要这种结构还存在, 农村人才就会继续流失。
2、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正在拉大, 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无法与城市相比。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资源、 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 工资福利的差异, 使得很多农村人才不甘在农村发展, 大量流向城市。
扩展资料:
解决农村人才外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加大*“一号文件”在农村的宣传力度。通过黑板、墙报、广播、电视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一号文件”,与农民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要重点突出,形成深入人心,人人知晓,广泛参与,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只有让农民充分知晓*“一号文件”能给自己带来的益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毕竟广大农民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主体。
二、大力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大力培养眼界开阔、头脑灵活、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经营管理人才,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大力培养劳动技能人才,使大多数农民具有一技之长。
三、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一体的机制,让农转非的市民也尽快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保障,并逐步实现医疗、养老、失业、住房公积金能及时随人口的流动而转移,是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人力智力支撑的迫在眉睫和任重道远的工作。
参考资料:中国乡村发现-宋琼:农村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18:58
一、我国农村人才流失的原因造成我国农村人才流失的因素有很多, 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籍、 社会福利等制度或多或少的被沿袭下来, 这种城乡的差异制度使得许多农村人才为了自身的发展纷纷投入大城市中。 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就是城市、农村两种*, 城市居民享有较高的医疗、 教育、 社会保障、 养老待遇, 其目的就是把财富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促进城市的优先发展。只要这种结构还存在, 农村人才就会继续流失。
2、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正在拉大, 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无法与城市相比。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资源、 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 工资福利的差异, 使得很多农村人才不甘在农村发展, 大量流向城市。
二、 改善我国农村人才流失的对策。
要留住人才, 改善农村人才流失问题, 必须从*、经济、 教育、 生活环境这四方面入手, 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对农村的*支持。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国家只有实施一些惠民利民的*, 才能让人们看到农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而愿意留在农村。
首先, 国家可以颁布农村财政补贴*,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 不同地区乡镇*可因地制宜实施一些大学生回乡就业优惠补贴*, 吸引具有高水平的毕业生回乡发展;
最后, *可对农村人员实施医疗福利优惠*, 减少城市和农村待遇上的差距。
2、创新发展模式,发展农村经济。
经济落后是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贫困的西部地区, 因为经济的落后, 大量的农村人才逐渐涌入东部发达地区, 而人才的流失更导致该地区的贫穷落后, 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 阻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
因此, 农村应在*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采取招商引资、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增长产业链等方法发展本村经济, 推动现代化农业进程。
3、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
国家发展靠人才, 而人才发展靠教育。 目前我国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要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农民的早期教育不足, 后期的教育更是缺乏。 如果国家能为农村配备相应的农业科技技术人员, 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增收致富能力, 相信更多的人会愿意留在农村发展。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生活环境差是造成农村人才外流的一项重要原因。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的 “ 水、 电、 路、 气、 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居民垃圾、 污水处理, 对农村内部局进行科学规划, 推进农村信息、 网络设施建设, 改善全村人居环境。 把农村变*们生活的乐园, 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农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18:58
(一)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所有社会中,人们一生下来就面对着不平等——即缺乏平等的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满足*的物品.
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影响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指人们所能够占有的经济利益、*权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社会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希缺性;二是有用性.人们希望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但又很难得到满足.这就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和制度.因此,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既成了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评价依据,也成了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
影响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社会制度.
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层的最初的历史动因.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个体社会成员的固定职能,因而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人类社会的*就在所难免了.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造就了商人阶层,公共职能与生产劳动的分离促成了官吏阶层的产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文化人群,从而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阶层.这样,社会最基本的分层过程就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
从直接意义上讲,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分化还只是一种水平分化,它只是反映人们在劳动形态和劳动性质上的一种不同.因此,水平分化并不一定带来社会不平等,即所谓社会地位上的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只有当这种社会分化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才会把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社会水平分化转化为社会的垂直分化,并在社会的垂直分化中造成了社会分层.这种社会制度就是私有制度.私有制使得社会分工不同的人群获得了不同的占有社会资源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所占据的社会地位获得了不同的社会评价.这样,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结合最终演变成一种社会分层,即一种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因此,社会分层并非自古有之,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公有制.由于要实行按劳分配,要搞市场经济,因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可能相同.社会分层现象仍然是一种客观现象.
(二)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了解)
最早比较系统地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真正站在理论的高度深入地研究社会的制度化不平等问题的是马克思.在社会分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
2、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多种.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韦伯的分层理论和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1)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韦伯是西方分层研究的开拓者.他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 权力——*标准,声望——社会标准.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在西方分层理论中,常常按照这个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所谓社会身份群体是指那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标准指权力.韦伯认为,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以上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
韦伯认为,上述三样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追名、逐利、争权,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韦伯还认为,这三者是相对独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者把某一方面推到突出地位.
韦伯的分层模式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表现在:第一,多元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第二,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财富的多少,声望的高低,权力的大小等.第三,注重主观评价,普遍运用了自我评价法和声誉法.
(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精英理论(elitism )的核心内容是认为社会总是处在少数人的统治之下,这些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少数人即称为“精英”(elite ),他们在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提出精英概念并使之广泛传播的是意大利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在帕累托那里,“统治精英”的概念取代了“统治阶级”而成为他理论关注的焦点.
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和永恒的,但它内部的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并非凝固不变.封闭稳定的等级结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变革的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根源于人们生而俱来的自然差别(先赋条件),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阶层,主要取决于人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基于这一思想,帕累托提出了他的精英理论.“精英”不仅意味着少数和权力,而且还具有质量层次上的含义,即精英必须是“精选的”,是在各自活动领域内能力水平最高的人.因此所谓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高分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从诗人、律师到小偷、君主们的*中,都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出类拔萃的精英.这整个精英类别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那些直接地或间接地在*中起重要作用的人构成‘统治精英'.其余的人构成非统治精英".精英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父子两代在才能上的差异可能非常之大.那些天赋很高的人,即使初始地位很低,但凭借个人的努力仍然可以晋升到社会阶梯的最上层.反之亦然.
帕累托试图用精英循环理论来说明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
任何社会的精英群体都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这就是精英配置、精英循环与精英互换的问题.
所谓“精英配置”,是指社会不同类型精英群体的比例关系.所谓精英循环是指精英群体的继承问题.所谓“精英互换”,是指*精英、经济精英和技术精英之间的流动.
(三)社会地位与社会分化
就与分层的关系而言,社会地位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通俗地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在现实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社会地位既是人们相互识别、相互对待的重要标志,又是人们相互影响力的主要源泉和基础.
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如职业.非正式社会地位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例如个性类型.
社会分化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型: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水平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处于水平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较大一致性,易于相互协调和整合.
垂直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
(四)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与标准(略)
(五)社会流动概述
对社会流动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它是与社会分层的研究同时进行的.美国社会学家P.A.索罗金1927年出版《社会流动》一书,成为社会流动概念提出的第一人.该书强调对社会流动的定量研究.他侧重研究了流动的数量、方向和地区分布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社会流动率提高,更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兴趣.在西方社会学界,尤其在美国,社会流动已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社会流动也称“社会位移”,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其特点有:(1)是不同社会地位之间的变动;(2)是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变化;(3)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4)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六) 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社会流动的原因分: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凡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都是结构性的流动.比如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等等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人们社会地位的流动.结构性的流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变化.这种社会流动通常具有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结构性流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动,创造出大批的新职业和新职位,并由此引起社会的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研究这种流动不强调流动的客观条件,主要考察个人的主观条件、流动*以及社会背景对个人流动的影响.这种流动数量较小、变化较慢,不会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分布产生重大的影响.
2、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是原地升降.因此,垂直流动又分: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向上流动通常是社会的普遍需要.一般说来,影响社会成员获取更高社会地位的因素主要为:(1)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先赋条件和自致条件;(2)社会因素,如先进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就业制度、就业机会、社会制度等.比如像印度这种相当封闭的社会里,从一个身份地位到另一个身份地位的流动,可能受到传统或法律的禁止;(3)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
向下流动意味着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下降.得不到教育、很小就结婚以及拉扯一个大家庭都与向下流动有关.常见的三种类型:(1)社会原因造成的如失业;(2)由正常的职业地位的退出造成的 如退休;(3)由惩罚带来的,如行政处罚等.
水平流动又称为同一等级社会地位间的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它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
3、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指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代际流动都是双向的,即有上升也有下降.考察一个家庭内的代际流动只具有个案意义,无法排除许多偶然因素.社会学着重从总体上考察上升与下降的比例,从中发现社会变迁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