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0:2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05
是关于耽美的。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出自《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贵族和劳动者缔结友情的诗歌。《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翻译:
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这人人都知道),可是我这么喜欢你啊,你却不知。
据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有一天去河上荡舟游玩。这是摇船的越国船工忽然放下双桨向着他唱了一首动听的歌。王子找来懂越语的翻译把歌词翻给他,就是这首《越人歌》。王子听后非常感动,立刻就上前拥抱了越人,并把绣花的锦被批在他身上,两人一同游玩。
《越人歌》全文: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译文: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我驾着小舟在河上漫游。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够与王子同船泛舟。
承蒙王子看得起,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
心绪纷乱不止啊,因为能够结识王子。
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着你啊你却不知道。
赏析:
歌中唱出了越人对子皙的那种深沉真挚的爱恋之情,歌词声义双关,委婉动听。是我国最早的译诗,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它对楚辞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句最为经典,后来楚辞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被认为是借鉴了其“兴”的修辞手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05
是真的哦~(//∇//)~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两句诗大家耳熟能详,它出自先秦的《越人歌》,很多人用它来表达内心的暗恋倾慕之情,例如文艺少女暗恋梦中少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它其实是中国最早歌颂*的诗歌。
关于《越人歌》的背景故事:
楚国襄成君册封受爵那天,身着华服伫立河边。楚大夫庄辛经过,见了他心中欢喜,于是上前行礼,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礼之举,不予理睬。于是庄辛洗了手,给襄成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时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钟鼓齐鸣。摇船者是位越人,趁乐声刚停,便抱双桨用越语唱了一支歌。歌声悠扬缠绵,委婉动听,打动了鄂君。
但是因为当时各地语言不通,鄂君子皙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于是当即叫人翻译成楚语,这便有了《越人歌》之词。歌中唱出了越人船夫对子皙深沉真挚的爱恋之情,鄂君明白歌意后,非但没有生气,还走过去拥抱船夫,给他盖上绣花被,愿与之同床共寝。
庄辛进而问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贵仍可以与越人船夫交欢尽意,我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襄成君当真答应了他的请求,将手递给了他。
西周春秋之时,江汉之间的鄂地世代为扬越人所居,他们先于楚人生活于古江汉地,可以算是江汉“土著”。不受中原礼俗约束,因此观念原始质朴,面对着美丽的封君,当然也不羞于表达自己情感。
而且在那个时代,*风气十分流行,例如龙阳之好,所以《越人歌》被认为是一首表达 基情的诗,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情的诗歌。
同时它也是中国最早的译诗,《越人歌》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对楚辞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样,是《楚辞》的艺术源头。
其实,古代早有人把《越人歌》视为*的文本。
《艺文类聚》卷三十三部十七“宠幸”门录有吴筠《咏少年诗》一首,末四句云:“不道参差菜,谁论窈窕淑。愿君捧秀被,来就越人宿。”这是一首歌咏男色的诗,“不道”两句反用了《关雎》的成句,明显表示对异性恋的否定。后两句以肯定的语气用鄂君子皙的故事,诗人的意思是,希望那个美少年也能像子皙对待越人一样,捧上绣被来与恋慕他的男子同宿。由此可见,越人之为男性,《越人歌》之为*文本,是毫无疑问的事了。
众多学者对这个敏感的男男恋故事,或辗转腾挪的百般规避,或明知故错的“纯洁化”,虽理不可原,但情可以恕,毕竟环境如是,过分苛责也是不厚道的。海外汉学家比较少这方面的禁忌束缚,所以更早的明确了《越人歌》的*情歌性质。
1982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剑桥大学汉学家白安妮女士英译的《玉台新咏》(New Songs From A Jade Terrace by Dr. Anne Birrell),《玉台新咏》是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共十卷,收诗769篇,除了一首诗以外,其它诗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这首例外之作就是收入第九卷的《越人歌》。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情爱诗,而不是*的庙堂诗。白安妮博士对《玉台新咏》中的*爱性质的情诗格外关注,比如梁简文帝肖纲的《妾童》,还有就是《越人歌》。在汉译英过程中,白安妮女士明确提出《越人歌》是一首*情诗的判断。
1998年旅美学者康正果的《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代文学》一书在国内出版,在第三章《男色面面观》中,康正果对《越人歌》的*性质作了令人信服的解读,上面的思路和言语很多就引自康书。
如果说康正果对文本语境的逻辑分析还不足以让所有人信服《越人歌》的同*性质,那么自80年代一来,海内外诸多语言学家运用历史比较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对此诗32个越语汉字记音符号的释读,不但破译了“蛮夷鴃舌”的古越语,揭开了笼罩《越人歌》2000多年的神秘面纱,而且无心插柳地从侧面支撑了这首情诗的同*性质。
望采纳,谢谢!
ps. 部分转自 搜狐文化作者:阔步婴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06
《越人歌》里的句子,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