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23 17: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3 22:17
历史上,吴三桂上交平西大将军印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距离吴三桂起兵,发起“三藩之乱”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有十年的时间。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即将达到京畿地区的时候,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放弃关外的全部城池,回京勤王。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却慢驰缓行,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走了14天,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吴三桂仍未到达。
在这之后的吴三桂在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之间首鼠两端,最终选择了在山海关大战的阵前向清军投降,同时引清兵进关,大破李自成大军。从这个时候开始,吴三桂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臣民,在此后追击李自成,还是同南明小朝廷的作战中,吴三桂异常勇猛,横扫西南半壁江山,为大清王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领兵攻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朱由榔,并在昆明将其绞死,在对大清王朝表达忠心的同时,也献上了一份厚重的“投名状”。
至此,吴三桂以及整个吴家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吴三桂本人从刚刚投降时的平西王爵位,被加封到了平西亲王,纵观清朝历史只有两位异姓王能够被封为亲王级别,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就是同为“三藩”的平南王尚可喜。吴三桂也被允许在云南开藩设府、世守云南,同时兼辖贵州。他的儿子吴应熊迎娶了皇太极的女儿,成为了“和硕额驸”,并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
然而,处于对吴三桂的防备以及不信任,当时的朝廷还是给予了吴三桂极大的*。
第一步,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其“平西大将军印”。
第二步,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收回其任免*的权力。
第三步,康熙六年(1667年),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朝廷*,加强朝廷对于云贵地方事务的管控。
第四步,同年,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收回了吴三桂手中的司法审判以及生杀大权。
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康熙皇帝智擒鳌拜、掌握大权的时间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此时掌握朝政,并且施政执行的还是鳌拜等人,并不是康熙皇帝自己。
尽管当时的朝廷*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并且削弱吴三桂的权力及影响力,但是实际的效果确是收效甚微。
首先是在军权上。
尽管吴三桂已经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信,但是吴三桂对于他辖属军队的管控却不并不依靠这门印信。
印信之所以在古代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权对于兵权的管控和*,特别是宋朝开始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印信成为了统御全军的重要凭证和身份象征。
但是吴三桂所统领的军队的班底,是他在明朝辽东战场上统领的那支“关宁铁骑”的最后力量,是跟随着吴三桂一同投降了清朝,经过二十多年的征战,这些人早已经是军队中的骨干和核心。而此时的他们与吴三桂不仅有着巨大的认同感与同理心,更是利益的共同体,他们对于吴三桂的认可与支持远远超过了清朝的皇帝与朝廷。所以印信对于吴三桂来说,并不重要,收回印信并不能阻碍吴三桂对于军队的管控。
与此同时更为严重的是,清朝收回了印信,非但没有能能够*吴三桂,反而吴三桂依旧能够施展其影响力。
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就曾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为名,要求朝廷允许其扩充军队,补充军饷,朝廷也只能答应。长此以往,使得当时的现实并不是“三藩之用半天下”,而是吴三桂之用“半天下”,因为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约一千万两左右,而三藩的费用高达一千一百多万两,吴三桂一藩的开销就占据了一半,这也导致了清朝*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是在行政权力上。
尽管清朝收归了其人事任免权,地方事务管辖权也开始逐步收回,但是依旧不能改变吴三桂是云贵“土皇帝”的现状。一方面,云贵地方的*,仍然是以吴三桂的旧部或者经由吴三桂推举任命的*为主,真正有朝廷指派的*数量并不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前往云贵的*,皆为自己的前程,甚至可以说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到任后马上依附于吴三桂,因而吴三桂已经把持着云贵的官场势力。
最终,吴三桂与朝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发展为了叛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云贵的吴三桂也提出了撤藩请求,康熙皇帝也予以了批准。
实际上,三藩之中,真心实意想要撤藩的只有尚可喜,并且,也仅仅是尚可喜本人想要撤藩,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子尚之信也并不赞同。
然而此时的康熙皇帝也因为年轻气盛和急于求成,犯下了巨大的失误,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力排众议,决议撤藩。
康熙的这一举动,不仅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也刺激到了吴三桂手下的*和将领们,特别是与他一同投降清朝的“关宁铁骑”的旧部,这些人反而成为鼓动并且支持吴三桂叛乱最为坚定的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吴三桂军中的核心与骨干。
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耿精忠、尚之信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纷纷响应,一时间叛军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与清军隔江对峙。康熙皇帝则是立马组织兵力予以抵抗和反击,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