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改革创新,,增强新闻传播力]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就是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6 16: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07:23
呼和浩特日报社是集党报、都市报、行业报为一体,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相融合,报刊种类较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媒体,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特别是近10年来,报社全体干部职工坚持科学发展,勇于改革创新,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呼和浩特日报》是中共呼和浩特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该报始终坚持把指导性、权威性与服务性、贴近性融为一体的办报理念。《呼和浩特晚报》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以晚报形式出现的首府主流媒体,创刊于1982年1月2日。主流、真知、公信力是其办报宗旨;强化品牌优势,市场化经营是其办报特色。《乳业时报》于2007年10月26日正式创刊,面向全国发行,其办报宗旨是:中国乳业新动力 ——推动乳业发展,提升乳业品质,监督乳业运作,沟通乳业内外。
近10年来,报社实施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管理创新、品牌打造、形象塑造工程,报纸发行量、广告收入逐年快速增长,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是创刊近50年来的总和还翻了的一倍多。多年来,报社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新闻宣传取得了突破,正朝着 “核心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力强、两个效益俱佳的现代强势传媒”的目标迈进。
以“软实力”增强传播力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强调,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点,开发具有自主创新价值的品牌,打造一批高品质、高质量的版面、节目、栏目,提高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面临着新的挑战。多年来,报社强化新闻改革,苦练内功,以“软实力”来增强传播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这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共同考验。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地市党报传播力,《呼和浩特日报》的做法主要是重视本土新闻和新闻的时效性。日报每期5块新闻版,其中4块版刊发的大都是昨日的本土新闻。在强化深度报道方面,日报每周都有1块《深度》专版,每周三还在一版安排了《今日视点》栏目。社会转型期,因不同利益诉求,公众更期待媒体对新现象、新情况作出令人信服的权威分析判断。与解读政府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相类似,解释社会新现象、新情况也是构建地市级党报媒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日报即把增强媒体的“解释力”作为增强传播力、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抢时效”进入比拼“解释力”的时代。《呼和浩特日报社》作为地方党报,在以“解释力”增强传播力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根据我们做出的3个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6月《呼和浩特日报》见报自采稿608篇,其中解释性新闻211篇,占到34.7%;2011年6月《呼和浩特日报》见报自采稿559篇,其中解释性新闻206篇,占到36.8%;还有一组数字是,今年1至6月份,《呼和浩特日报》见报评论稿件141篇,全部为解释性评论,其中包括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和短评。
近10年来,改善民生一直是《呼和浩特日报》宣传报道的一个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呼和浩特日报》开辟了《民生社会》专版,设置了《民生社会综合新闻》、《社会养老政策民生问答》、《民情热线》等专栏。《呼和浩特晚报》利用都市报的优势,开辟《民情》、《有困难找晚报 我们共同行动》、《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记者帮办》、《新闻援助》等专版、专栏,针对提高城乡居民就业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开展相关报道。以去年为例,截至2011年11月底,《呼和浩特日报》共开设专栏25个,刊发稿件1200余篇;《呼和浩特晚报》共开设专版近1000块,刊发稿件 8000余篇。两报在宣传报道方面创造了历史新纪录,出色地完成了民生宣传报道任务,从而增强了传播力,提升了影响力。
作为地市级党报,其鲜明的城市地域特色和市民风格,比其它媒体提供的内容更符合新闻接近性原则、信息的有用性原则,因此更有条件成为最受欢迎的内容提供者,这也正是地市级媒体的生命力所在。我们依靠这样的优势,把典型报道的触角伸向了基层。对于推出典型报道,我们总结了一个通讯配发评论、适时跟进后续报道的模式,在一定时间段内报道不间断,做到有始有终。以2009年3月刊发的典型人物武汉鼎的报道为例,这是一组3篇系列报道,配发了编者按,配发了两篇评论,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典型人物武汉鼎的先进事迹也被广为传播,武汉鼎荣获第三届感动内蒙古人物。
依靠“创新”增强传播力
创新的能力来自于学习型报社的创立。我们利用支部学习会、编前会、评报会、专题培训会等,提高采编校检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强化采编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导向意识,使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传播是媒体作为介质的基本功能,媒体没有将传播功能做到位,就根本谈不上吸引力与影响力。面对新兴媒体,呼和浩特日报社改变以“传播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让位于以“受众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突破仅生产纸质媒体的单一出版传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出版多元化,构建非纸质的新的传播载体,跨媒体多元化传播新闻信息。呼和浩特日报社把塞北新闻网站作为报纸的一个内容延伸,作为一个新的支柱媒体,把办网站看成一项关系报社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整合了报社三报一刊与“塞北新闻网”的内容,整合了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源,在首府地区已初步形成引人注目的第五媒体。
增强传播力,提高影响力,在全媒体时代还体现在“合作、共赢”上。每当我们看到新华网内蒙古频道、呼和浩特新闻网等新媒体大量转载《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晚报》的稿件时,就会感到,在参与中扩大了呼和浩特日报社平面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人们真正体会到,不管哪级媒体都是党的媒体。作为基层媒体的地市级党报,有义务为上级媒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从而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走、转、改”走出传播力
长期以来,报社鼓励编辑记者多深入基层采访、多在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去年以开展“走、转、改”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基层联系点制度。在原有基层联系点的基础上,统一进行分工布点,在全市9个旗县区各建了1至2个基层联系点,并进一步密切了市直各委办局的联系。参加“走、转、改”活动的全体编辑记者,每人至少确定一个基层联系点;每位下基层的编辑记者都完成了一篇1000字以内的小结。
细节决定成败。“值守一天热线电话,甘当一天热线记者,深入一个社区,走进一个乡村,体验一个行业,采写一篇调查稿件,完成一篇体验心得”的“七个一”方案,是呼和浩特日报社在实施“走、转、改”活动中制定的指导细则。下基层期间,重点围绕“四个一”,即:一篇凡人新事或百姓故事,一篇基层见闻,一篇基层调查,一篇内参。在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方面,报社认识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还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有效手段,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写出大量的独家报道,从而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和竞争力。
最好的新闻题材在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只有走进百姓中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通过前一阶段的“走、转、改”活动,呼和浩特日报社所属的《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晚报》初步解决了套话、空话、口水话等新闻媒体长期存在的痼疾,促进了采编业务建设和传播力建设。《我们就是困难职工的娘家人》、《厂汉板村的千人吃糕筵》、《脑包村村民日子越过越甜》等一批稿件,报道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鲜事,是一批散发着泥土芬芳、带着新鲜露珠的精品力作。这只是近10年来呼和浩特日报社新闻改革促进采编业务建设和传播力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办报理念、经营意识、改革创新方面,呼和浩特日报社得首府风气之先。10年来,报社像一匹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迎风奔驰的骏马,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目前,报社所属的《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晚报》、《乳业时报》、《晚周刊》,形成了党报、都市报、行业报优势互补的格局,三报一刊与塞北新闻网正在形成报网互动的全媒体运作模式。
责任编辑:陈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