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河定律说成本概念——读《经济解释》(一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21 15: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1 23:43
这里已经是本章的附录一了;发明了这个名词,是为了:
示范成本概念的作用。
首先,“上河定律”的来源是什么呢?是作者在上海走访期间,正好遇到《清明上河图》在上海博物馆进行巡回展览:
从《清明上河图》的人龙得到启发而想出这个有趣的规律,而“上河”有逆水行舟之意(虽然清明上河不是这个意思),我称之为上河定律。
其次,此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讲的是排队观赏《清明上河图》时:
排队的人愈多,不仅等候的时间愈长,每个观者轮到时所花的欣赏时间会增加。
更具体点来说:
如果六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一分钟,第六十个要等一小时。
但如果一百二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会超过一分钟,第一百二十个要等超过两小时。
从图表的角度来看:
纵轴为等候时间,横轴为排队人量,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向右弧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
确实从沉没成本角度来看,这样似乎不合理:
排队排了两个多小时,是历史,覆水难收,再不是成本,不是代价。。。
然而展望未来,理性的参与者会预期到未来的成本也会很高:
这次不多欣赏此后再欣赏的时间成本预期也是高的,还要加再到博物馆去的麻烦成本。
所以要多加欣赏了。
成本预期的形成机制应该是这样的:
- 到博物馆去的麻烦成本,因人而异,但集合在一起的效果是
- 一定会因为观赏者众多,带来所有人的等候时间变长
- 这样形成正反馈,看的时间越长,不断增长的反馈,直到
- 最后一个人不再排队,放弃,走人了
因此,如果将成本预期拆开来看:
- 如果展览长期存在,麻烦成本越低的人越有可能不来排队,极端情况就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对北京的景点,都没有外地游客去过的多
- 如果展览长期存在,我哪怕此次可以插队,直接看,让人要通过人龙的情况,决定自己观看多长时间 —— 展览不长期存在,情况只能加剧,我可能会看的时间更长
所以:
有关之价是可以选择的代价。
这是展览品被动被人看,延伸一步,如果是超市的收银台呢?
多了一个收钱的员工,他的动作因为龙长而较快。
但这肯定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因此:
与上河定律相同的,是如果一家超级市场没有提供购买少物的快线,繁忙时间需要排长队,购物者一般会选购买较多的物品。
另一方面,买一包香烟的人通常不会选繁忙时间到超市购买。这也是需求定律的含意了。
再展开,看便利店:
- 一般开在离自家小区、上班写字楼方便的地方
- 但是卖的东西,整体会更贵一些
- 而且精致的小玩意儿也多一些
- 也是需求定律了。
最后作者说的自助餐的例子:
同样的食品,每客收费五十与一百的食时与食量不同。收费五十,顾客会吃得较少和较快。
收费一百,好些食客会因为价高而不光顾,但光顾的会吃得较多和较久。
这也是上河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