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1 20:2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2 03:13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权,其人员名额分配原则是共产党占1/3,非党进步分子1/3,中间分子占1/3。
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三三制的规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为防止地主豪绅钻进政治机关,规定基层政权的成份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变通。
扩展资料: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并提出以“人民共和国”(后来改称民主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
毛泽东在会议上明确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么,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
1940年3月6日,由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发布了名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首次明确提出了“三三制”原则,中共中央关于“三三制”的原则提出后,首先在边区的陇东、绥德两个分区和富县等新区试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三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三三制”的由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2 03:12
A、C、E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2 03:09
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