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深圳二模语文答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2 11:4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5 00:55
还没考你就找答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5 00:55
第一题是D,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5 00:56
201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 题号 考点 答案 分值 说明
1语音辨析D 3 A.戎马倥偬(zǒng)B.悭(qiān)吝C.不谙(ān)世故
2词语运用B 3“丧生”一词不带感*彩,此处不符语境。
3语病辨析C 3 A.前面说“峰会将要举行”,后面说“中国派了代表出席”,时态矛盾。B.“巩固经济、复苏成果、保住经济平稳发展”,“复苏”“保住”搭配不当。“巩固”用的也可疑。 D.“加速”缺宾语,可改为“加速社会文明的进程”。
4标点符号A 3 B.最后面的句号要放在引号里面。C.分号要改成逗号。 D.逗号宜改成句号,第二个顿号要改成逗号。
5文言实词C 3处:不出仕,隐退
6文言虚词A 3 A.两处的“则”都表假设,那么,就。 B.①结构助词,的;②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①表顺承;②表转折,却。D.①动词,任命;②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7筛选归纳B 3 ②是王逸给樊英写信的内容⑤是“公卿”所为。
8分析概括D 3 无中生有。司马光没有指责张楷,他也没有评价樊英。他在议论中就樊英一事提出君王用人要“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的观点。
9.断句与翻译(10分)(1)断句(4分)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说明:①.断对两处得1分。①.当断未断或不当断的断了,每处扣0.5分。)(2)翻译(6分)①(樊英)年少就学问、品行优秀,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的南麓。(“行”、“阳”各1分)②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得以推行,那么,与奸佞之流共事就将伤害到自身。(“人莫己知”1分,“群邪共处”1分。)10.【参*】(1)一方面作者说自己愿为改良(国家)事业献身(万死不辞),一方面想学问上成为后世师表(从立功、立言角度切入,答出相关意思即可)。以诗答诗的答案更有品位:如“我以我血荐轩辕”、“且开风气且为师”等。(每点2分,共4分)(2)第一问: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惆怅、失意、怅惘等)的情感(1分)。第二问:前三联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分)有人借用梁启超自己的文学评论术语说,这首诗用的是一泻无遗式的“奔迸表情法”。11.默写(6分)(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添字、漏字、写错字、顺序颠倒等,此空无分。)12.【答案】B、E【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B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③段,此项判断属于“强加因果”,“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是“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的原因。E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⑦段,“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却处于死机状态”推断有误,把“或然” 当成了“必然”。原文表述为:“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A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①段,C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④段,D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⑤段。选项的意思是由文中相关的表述转换而来,转换符合文意。
13.【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本题考查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A项的表述是非颠倒。原文的表述是“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B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③段,C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⑥段,D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⑦、⑩段,对原文内容的转换符合文意。
14.(4分)【参*】大量庸质与恶质作品(“粗品”“低端文化产能”)败坏(妨害、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情趣(兴趣、享受、习惯等),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大打折扣。(意思相关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评分要求】前后2句,一句2分,后一句能将“良药”解释为“优秀作品”即可得1分。【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释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C。
15.(4分)【参*】①扁平时代的写作缺乏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无方向、无深度,无高度。或答为“扁平时代的写作众声喧沸、多数为王、易破难立。”②扁平时代的写作需要启动、确定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重建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答成“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也可。【评分要求】两个要点,一个要点2分。【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16.(4分)【参*】首先桑桑是个痴迷骑自行车的孩子,他为了骑车可以委屈自己甚至是做出有些出格的事情,因为骑车可以满足一个少年人飞翔的幻想。其次桑桑又是一个自尊善良的孩子。他疯狂地想骑车但又想掩饰,怕人瞧不起他;他嫉恨杜小康但也很快地觉得他挺好,产生友谊,甚至因为摔了他的自行车而内心不安。
17.(5分)【参*】我最欣赏本文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桑桑单脚骑车、被停车的路人抢回车子后的桑桑等等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刻画了桑桑对骑车的迷恋。而桑桑不想让杜小康看破他的心思、在等待杜小康时的犹豫及至最后俨然是好朋友这些心理活动都写出了桑桑作为一个少年内心单纯的特点。还可从动作、神情描写等方面回答。
18.(6分)【参*】可以从语言的含蓄(隽永)、遣词的凝练(雅致)、句式的简洁、节奏的从容舒缓等方面去回答。答出两方面即可得满分,每一点只有术语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且言之成理给2分。
19.(4分)【参*】最后一段的位置不可以变动。前面10个自然段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告诉国民,美国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平的国家,而11自然段是对前面10个自然段的总结,对主题的深化。即美利坚的每一位国民都应珍惜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捍卫*的理想。用原文语句作答也可:“如果你珍惜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物质上的和平和精神上的和平——那么,请用你们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我国*的理想。”【评分要求】满分4分,答出“不可变动”得1分,答出“总结上文”得1分,答出“深化主题”得1分,具体阐释主题,1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0.(5分)【参*】①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植根于美国的政体中”“我们将歌声献给爱和罗曼司、夜半的忧伤、落日时的帆影”等。运用这些排比,加强了语势,强调了美利坚人民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的可贵,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感情。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反复出现,增强了语势,对“国家”“国土”等概念起到了强调作用。【评分要求】满分5分,答出“排比”“ 反复”各得1分,有举例得1分,作用的赏析2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21.(6分)【参*】①社论的写作背景——1938年,慕尼黑事件震惊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在世界为战争风云笼罩之际,这样写可以唤起美国人民的危机意识,唤起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从容应对的理智。②新闻及新闻社论特点——从“新闻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新闻社论应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起到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的作用”等方面思考。【评分要求】满分6分,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得1—3分,结合新闻及社论特点分析,得1—3分。从其他角度思考,如果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22.(6分)【参*】低碳经济是以调整能源结构为重点,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为目标的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是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筛选概括和句式变换能力。能力层级E。共四个要点。要点一:“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要点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要点三:“重点是能源结构调整”。 要点四:“目标是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评分要求】四个要点一个要点1分,语言表达2分。超过字数每超一个扣1分。如果所下定义不是单句,扣2分。
23.(6分)【参*】 首先是歌词传神地描绘出亚运会举办城市广州的风物人情,简捷地呈现给人们一幅广州印象画。词作者从多彩的广州城遴选出红棉、五羊这两个标志性的景物来定位广州,又抓住客气、秀气、大气来渲染岭南人情。其次是这首歌词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回环复沓,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好歌作为会歌呢?【评分要求】对歌词内容、形式的评价各1分,答案的语言2分,修辞每个1分,附:文言文译文当初,南阳郡人樊英,年少就有学问,品行优秀,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的南麓。州郡官府曾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应命。朝廷公卿大臣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赐策书征召他,他还是不去。同年,皇帝又用策书和黑色的缯帛十分礼敬地征诏他,但他以病重为由坚决推辞。于是,诏书严厉责备州郡办事不力,州郡*只好将樊英抬上车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了京城,又推说有病不肯起来。于是用轿子强行将他抬入殿上,而他仍然不肯屈从。皇帝就让他出去到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随后,皇帝又特地为樊英造坛设席,让公车令在前面引路,尚书陪同,赏赐小桌和手杖,用待老师的礼节款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大政得失,任命他为五官中郎将。几个月后,樊英又称病重,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光禄大夫,恩准他回老家养病,并让当地官府送谷米,每年依时节送牛和酒。樊英请求辞去职位,诏书晓告皇帝旨意,不予批准。樊英起初接受征诏时,大家认为他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屈从。南郡人王逸平时和樊英很要好,所以特地写信给他,引用了许多古人的事来比喻开导,劝他接受朝廷的征召。樊英最终听从王逸的建议而前往京城就聘。然而后来他在应对皇上的提问时,却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当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起应征,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佐当今天子,拯救天下百姓。然而您开始时以贵重无比的生命去激怒天子,等到您享受官爵俸禄后,又听不到您匡时救世的主张,这样做真是进退失据呀。”臣司马光说:古代的正人君子,在国家*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黑暗时就退隐为民。退隐并不是君子所愿意的。然而他们深知,没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得以推行,那么,与奸佞之流共事就将伤害到自身。所以深藏自己的才能,远远躲开他们。圣明的君主选用避世隐居的人和提拔出身卑微的人,原本是由于他们对国家有利,并非以此来迎合世俗的视听。因此,在道德上足够用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足够用来庇护百姓的人,就好比身穿粗布衣但怀揣美玉一样,深藏不售。那么,圣明的君主应该竭尽礼节来征聘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拜访他;谦虚地来请教他;克制自己来听从他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恩泽普施于四方,功业流传到千古。圣明的君主用的是隐士逸民的治国方略,而非隐士逸民本身,注重的是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荀子说:“晚上用火光捕蝉,必须把火把燃亮,然后再摇动树枝就可以了。假如火光不亮,即使摇动树枝,也没有用处。现在,君王如能使德行英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归于君王,正如蝉去投奔明亮的火光一样。”有些人主因贤才不应征而感到羞耻,于是用高位来引诱他,用严刑峻法来威胁他。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那么高位一定不是他贪念的,严刑一定不是他畏惧的,君主最终还是得不到他。君主能得到的,全都是些图谋高位贪生怕死的人,这又怎么值得尊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