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的怎么梳头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7:2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0:18
古代扬州女子幼年时的发式是什么样式。
扬州人的口语中称小女孩有一种特殊的叫法,叫做“丫头”。在这里,“丫头”这一词是作为人称代词使用的,若考其由来,早在宋代就有这种叫法。宋人王洋在他的《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其注脚即云:“吴楚之人谓婢子为丫头”。清代《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也有:“方吃了半盏茶,只听外头咭咭呱呱,一群丫头笑着进来,原来是翠墨、小螺、翠缕、入画、邢岫烟的丫头篆儿,并*抱着巧姐儿、彩鸾、绣鸾*人,都抱着红毡子来了。”从这两则引文来看,“丫头”是指旧时大户人家的婢女。
但扬州人称“丫头”还不尽如此,扬州人的称呼中更多的是含有亲昵的成分,这有点类似《红楼梦》七十一回中贾母的一段话:“这才是凤丫头知礼处。难道我的生日,由着奴才们把一族中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罢?”这里的“凤丫头”是指王熙凤,显然贾母在这里叫“凤丫头”是一种昵称,在《红楼梦》里也只有贾母才有资格这样叫王熙凤。扬州人日常叫“丫头”也是这样,多数是家中长辈才能这叫,甚至还可以说成:“死丫头,吓了我一跳!”女孩听到这话,一定知道不是责骂,会欢快地扑到大人的怀中。
但是,“丫头”一词最初并不是用作人称代词,而是特指孩童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古代,扬州一带的幼童与周边其他地区类似,都是将头发集成两束,分别盘于头顶两侧,其形状类似于牛角,故古人称幼童时期为“总角之年”。
扬州人家的女孩在家做姑娘时,都喜欢留一绺头发覆于额际,这种发式叫“刘海姑”。一般说,扬州女孩整体发式变化不大,要么梳辫子,要么扎马尾,或者干脆就是修剪成短短的“童花头”,但前额的“刘海姑”却富于变化。“刘海姑”是童年时期“垂髫”发式的一种演变,“垂髫”时,因前额的长发时常垂披到面部,极为不便,人们便将额前长发剪短至眉眼上方,留下一道发箍覆于额上。因这种发式与民间绘画“刘海戏金蟾”中刘海的发式相似,故扬州人称之为“刘海姑”,又叫“刘海箍”。扬州女孩的“刘海姑”多种多样,有“一字式”,长达二寸,齐齐整整地盖于眉间。有“垂丝式”,将额发剪成圆角,梳理时由上而下,呈垂丝状。有“燕尾式”,是将额发分成两绺,并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再有名叫“卷帘式”的,将额发卷裹,使之弯曲如卷帘。还有一种极短的刘海,远远望去,似有若无,则叫做“满天星”。
扬州女子未出门时是不梳鬏髻的,但到了出嫁之日,所留的“刘海姑”便要“上头”,即把额前的头发向脑后梳拢,绾成发鬏。《广陵潮》第三十五回中写绣春出嫁,即有女子婚前“上头”的叙述:
日落光景,便有人替她“上头”,穿了一身衫裙。大家扶着她同田福恩至家神面前拜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0:18
侧坐梳妆台前自己看着镜子梳或正坐梳妆台前让别人帮你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