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春节习俗来源,内涵,变迁历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6: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5 00:17
春节习俗的变迁
拜年 在家过了大年三十后,年初一开始,就纷纷有人到亲朋好友家去拜年了。拜年实际上是一种感情的维系,特别是在如今人们距离感越来越远的情况之下。大多数人并不在意拜年礼物,更在意的却是相互间心灵的位置。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大多数人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围炉团坐闲聊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一直到今天,几乎每一个家庭都还保留这样的习俗。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拾柴进家 招财进门 每年吃完年夜饭就开始进入黔灵公园管理处的工作时间,原因就来源于贵阳人多年来形成的一个习俗,要上山拾柴。 吃完年夜饭,贵阳很多老百姓就会成群结队出门到黔灵公园去。大家先沿九曲径上山,至弘福寺烧香,祈求一年的平安、祥和、富贵,然后下山途中在山边林间取一段“山柴”,取其同音,意味“招财进家门”。 这样的习俗在本地沿传了很多年,一般到农历初一零点达到高峰,整个九曲径上人群接踵摩肩,公园管理处为保证园内树木不被破坏还特意为市民安排了可以拾走的“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