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3: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5:47
新世纪,应如何重视与加强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应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并逐渐获得了独立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第一,研究机构形成,队伍壮大。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不少高校于80年代初相继成立高教研究机构,标志着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专业研究者的视野。198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研究获得了共识,并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认可,从此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单列,使高等教育重大问题研究步入了正规作战阶段。1993年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使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与学科建设结合的新阶段。
第二,先后批准了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4个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点和50多个硕士点,华东师范大学还有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为全国形成3000多人的专职研究人员和近800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提供了研究的骨干力量,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所产生的诸多问题需要研究的需要。
第三,研究文献逐年增多。近20年来先后出版高等教育方面的专著有2300余部,且质量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学科(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从经验体系不断向理论体系的方向迈进。仅统计1994年到1997年发表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文章就15万篇,并逐步出现了“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中国高教研究”(北京)、“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厦门)等质量较高的专业杂志。
第四,完成了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的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其成果并对*的决策产生积极的作用,促使决策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及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课题主要来自各级*,也有社会各界以及高等教育学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的课题。它充分反映*部门和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视。
高等教育研究的成绩令人欣喜,但其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
其一,问题意识较强,但视野不宽。多数研究者都在试图抓热点、难点,探讨高等教育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现实性问题,针对性较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高等教育问题不是人为划分的教育自身的问题,它涉及到其他社会活动,因而需要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它需要心理学、人口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系统科学等共同参与下才能获得解决。没有较宽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取向,高等教育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有时可能会误导*行为。
其二,重宏观研究,轻微观研究。不少学者在研究问题时题目定的很大,而方法单一,内容只是泛泛而谈。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都要求研究者潜心追问,但由于宏观问题覆盖面较广,涉及学科较多,同时还要求有相关的经验积累,因而除极少数资深研究者基于学识与经验提出该问题的路向外,必须联合攻关研究。较长时期来,深入到培养目标、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微观领域研究是不够的,新世纪虽然开始得到重视,但真正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等有关问题,难度很大,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其三,重思辩方法,轻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既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鉴于大多数专家、学者将高等教育研究定位于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那么高等教育研究就离不开实证的研究方法,如深入现实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设计,并通过实证性方法对假设加以检验。然而从一些研究来看,其思辩性很强,实证性较差。从文献到文献的文章很多,而有理论指导的实证、案例研究不够。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回归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研究提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实践,加深高教研究成果对高教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原则。从高等教育研究会历界年会的主题来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已基本取得了共识。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一届到第三届的主题侧重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方面,第四届研究会开始思考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关系,其主题为“高等教育理论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服务”,第五届研究会主题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六届年会则直视当前大学扩招现实,探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侧重实际问题的探讨,并不是降低理论研究的要求,恰恰要求研究者在思想上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从事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贴近实践,为实践服务,我们认为首先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身还是要练好内功,增强学习与研究意识,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提升问题研究的整合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分析宏观问题,也有助于剖析微观问题。为此,我们不妨采取多形式,多协作,多讨论,多争辩,互相启迪,以解决重大问题。不仅在国内,也可以走出去,交流看法,拓宽研究视野,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其次,努力克服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弊端。专业研究者与实践研究者工作环境差异,形成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对同一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在价值取向上往往有差异,后者更关注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前者更关注长远、整体的利益。因而两种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但由于专业研究者共同体长期形成了理论思维方式,限于经费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专业研究者很容易走向实践的背面。这就需要专业研究者本着职业精神,提高问题意识,增加研究过程的实践性。再次,学校制定监督规范,形成约束机制,特别是在职称成果的评定上,要有利于理论研究成果指导高教改革实践。严格规定申报人科研成果的送审制度,减少评审过程的人为因素。重点高校有教授职称评审权,可以自己把握规则与过程,因而存在人为的空间。不妨借用建立中介机构评审的做法,增强对科研成果实践指导意义的审查力度。高教科研课题在审报时大多数面向实践领域,而且研究者又明确提出了课题的指导意义,至于在结论上能否达到目标,需要更客观地评定,不能单纯地用发表文章的多少衡量其科研水平与价值。晋升职称不能像现在那样主要考察发表多少篇论文和专著,应加重考察解决现实问题的力度。
三、新世纪初高等教育重点研究领域
新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应立足实践,面向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解决*、社会与公众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问题,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面向实践,而忽视理论积累与提升,一个民族没有理论思维,就等于没有灵魂。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在重大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在理论上加以提高,使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能在高等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并把有实践基础的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化。当前高等教育研究在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的重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研究领域。宏观研究主要指有关高等教育发展中带有指导性、全局性、影响较大、意义深远的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层面研究,如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研究;高等教育与新时期*、经济、文化、科技、人口关系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结构研究,如我国高等学校的布局研究,高等学校的多样性、针对性、有效性、综合性、国际性的研究;高等教育与西部大开发研究,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发展研究型大学的研究;高等教育*的深化研究,如办学、投资主体多样化研究,不同管理层次高校共建的深化研究,合并中不同性质院校相融性研究,大学城研究,高校与高新科技园区的研究;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研究,高校扩招后相关*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如我国研究生院布局研究,学科设置与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研究生学位多样性研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研究等;私立高等教育、外资来我国办学的立法研究;WTO与高等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和建设研究。
2 微观研究领域。微观研究主要是指在既定*与管理*的影响下,有关高等教育具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其核心是高等学校中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涉及高校内部管理*研究,如高校内部领导*研究,高校内党政权限关系研究,大学生权力实现机制研究,教师群体与行政群体关系研究,高校内部人员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研究;高校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如高校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构建研究,新时期德育改革研究,高校有效性教学研究,高校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研究,教学与科研的深层关系研究,研究生学术水平保障研究等;大学生学习研究,如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等;校风建设研究,如高校特色文化研究,班风研究,高校人际关系研究等。
四、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组织与方法
1 专职与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这是由高等教育自身的性质所决定。高等教育研究从性质上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其中理论研究是后者的基础,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是前者的价值实现与科学验证。各种不同性质的研究由于其对象有别,在研究的手段与方法选择上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性质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各有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又相互配合。专职研究人员主要以高校和专业的研究机构为依托,受到较为严格的科研训练,理论水平相对较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传统,比较适合于高等教育的理论和重大问题研究,也要关注高等教育*法规研究。兼职研究人员是指各级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他们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他们更为关注高等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性增强,尤为注重研究人员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法规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属于应用研究,需要专、兼职研究者联合攻关。至于开发研究,大量的是具体的规章制度的研究,其中有些问题离开了社会与相关主体的合作就难以使研究成果投放市场,这就需要形成有效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共同解决问题,如高校有些课题申报中所填研究人员组成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兼职研究人员;鼓励专职研究人员组织研究队伍到社会实践中寻求课题;提倡高水平的兼职研究者担当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2 组织研究队伍解决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是指在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与社会发展中各种社会改革与特定社会背景密切有关,问题本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对社会的适应层面,如高等教育改变原有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领导*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保障,还是对社会的批判与超越层面,如研究者以其自由理性对关键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提供决策思考的范围,同时高校可以创建优质的精神氛围,给予社会必要的*支持,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等等。这些问题本身都不是哪一学科方向能独自解决的,需要管理者、专业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研究。由于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因而需要有广泛的参与,需要组织多学科的具有不同专长的研究人员合力攻关解决,既包括一所高校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整合,也需要不同高校的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还需要不同地区、甚至与国外合作,共同研究。其基础是首先要开辟一种渠道,构建一个不同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不同地域参与的开放式研究队伍;其次,要为课题专业研究者或管理者提供充分的财力,给予经费支持;再次,参与者要分工合作,互相尊重,权利与义务一致。
3 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完成中等教育后的人为对象,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相对于中等教育而言,它的职能更宽,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的研究不过是从高等教育的角度透视社会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个问题会出现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因而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是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性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所在。正因如此,高等教育的研究已从单一高等教育原理,发展为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行政学、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结构学,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和大学生心理学,这表明高等教育学科开始从幼稚走向较为成熟,形成了以学科群为标志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多学科的参与开拓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也从客观上需要建立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提高研究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