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4:03
共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5 00:28
“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清、明二字叠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天地之间,纤云四卷,清风吹空,光影四射,温暖晴和。这真是一个很美的形容词。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大多记物候,如芒种、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
清明这个节气,按照时序,已属季春,江南已经是“拆桐开尽莺声老”了,为什么还用如此的光鲜亮丽的词形容它呢?我想这与二十四节气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来的有关。《逸周书·周月》已经标明“清明”,《逸周书·时训解》也说“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带来了一片生机。清明在阳历的四月初,在北方,此时尚属春初,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气候开始稳定,天空一派澄明,上古先民逐渐把生活重心从室内搬到室外。
《诗经·绵》写周族祖先“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这诗是写周人如何艰辛地建造家园的。顾炎武《日知录》引《易传》“古人穴居而野处”,解释“陶复陶穴”,那时人们或住窑洞、或住半地下室,虽有窗户,但还没有发明纸糊窗户,平常用木板或瓦牖挡着窗户,只有天暖和时,才能打开,放些阳光进来。入秋转冬之后,人要“冬藏”了,“塞向墐户”:把朝北的窗户用木板挡住,再用泥巴糊严,不使漏风,尽量防风保暖,可是光亮也没有了。春天来了,人们便从室内移居于室外,恢复“野处”,其心情可以想见,这一声“清明”道出他们对大自然、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也抒发出百十天里“冬藏”的郁闷。后世医家倡导的,春天早晨起来,“披发跣足,缓步广庭”,也是学习先民对“清明”的享受。“清明”来了,也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此后的200多天里,除了下雨刮风和睡觉大多时间都是过露天生活了,先民与大自然关系的密切和对大自然的依赖,是把大多时间放在室内生活的“文明人”不能理解的。
后世,清明节成为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它的习俗都与先民从“穴居”到“野处”有关,如钻燧改火,淘井,插柳,踏青,挑荠菜等。新春来了,万象更新。冬天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的火种,不再使了换新的,于是有重新钻燧取火。唐宋两代,宫廷还以新取出来火,分赠予贵官豪门,唐诗名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描写此事;淘井,也是除旧布新,淘出旧水,取用新水。插柳,挑荠菜其意也在于迎接新春,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带上一点绿色,沾一点野味。
唯独自宋代以来特别看重的扫墓,倒不是上古所遗的习俗。孔子说“古也墓而不坟”,墓地没有隆起的标志,当然就不可能有扫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学的毛奇龄在《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礼》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灵的习俗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六朝、初唐期间形成了寒食节扫墓祭祀的习俗,唐玄宗时把寒食祭扫的习俗“著为令”,公务人员还给假,以便出城上坟。寒食后一日为清明(或说三日),两节相近,逐渐混淆。宋代清明祭扫遂成风俗,流传至今,清明与扫墓简直是密不可分了。很少再有人问一下这个节气为什么叫清明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21:36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22:54
清明节的起源和演变:所谓清明节与历史人物介子推有关!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0:29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