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诗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5 00: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06:16
你听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样的诗句吗?
你是不是也听过“出口成章”“战战兢兢”“一日三秋”这样的成语?
其实他们都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那么从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诗经到底讲了什么。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三百指的就是《诗经》,《诗经》最初称《诗》,从汉武帝才开始称作《诗经》,这里一共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大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共计311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6篇为笙诗。诗的作者已无法考证,相传由尹吉普采集,孔子编选。
那么你一定还听过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等等,为什么诗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为什么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原因有二:
其一,诗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俗。
我们刚才说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有六篇笙歌。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有宣扬先祖的颂歌,祭祀天地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会,阶层往来,还有反映社会生产,外出打猎,恋爱婚姻,社会习俗和各类动植物的优美篇幅。
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人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参考。
甚至于诗经还不止一次描述过早起叫醒的场景。
咱们来一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啊:早起妈妈说,该起床了,爸爸却不想起。
普通版:
妈妈一拍爸爸,说:快点,上班要迟到了,爸爸看了眼表,“让我再睡十分钟。”妈妈急了,大喊一声,再不起今天就负责做晚饭啊!腾得爸爸就坐起来了……
古代诗歌版:
“鸡已经叫了,朝堂上的人快满了,快起床吧!”“不是鸡叫,是苍蝇嗡嗡。”
“天已经亮了,朝堂上的人很多了,快起床吧!”“不是天亮,是月光狡黠。”
诗经版: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看看,诗经版简短的文字,刻画出多么有趣的一幅古代叫醒图?
其二,《诗经》尽显文字之美,意境。
形容桃花,不说恣意盛放,含苞欲放,娇艳欲滴。
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个桃是桃花的桃,灼是灼热的灼。这句话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诗人看到了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从而联想到了新娘的年轻貌美。
那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呢?
灼字,左边一个火,右边一个勺。"勺"意为"专注于一点"。"火"与"勺"联合起来表示"火头持续烫烧物体上的一个点。”那么灼我们组个词,灼热,灼烧,焦灼,感觉和花都不沾边啊?
花上的一点怎么能灼烧起来呢?
换个角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粉色的桃花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或者理解为桃花的粉色鲜嫩得刺眼。
“灼灼”二字,把桃花之美带了出来,而且很难找到替代的字眼,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还有一首形容古代美人的,其中一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大致意思是:
手像初生白茅上的新芽一般白滑柔嫩,
皮肤细嫩得就好像凝固的油脂,光滑清透,吹弹可破,
脖子又白又长,牙齿结拜整齐,
美人的气质和样貌,短短十几个字就描述出来了。
这里的蝤蛴是一种虫子,瓠是葫芦,都是拿来做比喻的。但是如果说拿虫子和葫芦比喻美人,可能会有点奇怪。放在当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时的人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是现在再看呢,这些比喻的东西不仅我们未必能见到,甚至所比的具体是那种昆虫,在研究诗经的学者那里都还有分歧。所以读诗经,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直接翻译出来,只去感受那个意境,会更好一些。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徜徉在艺术与美的海洋,来读诗经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