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4 22: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21:46
淝水之战后,东晋最大的敌人是谁?
氐人前秦政权?或许并非如此!
至少在真实 历史 进程当中,东晋在淝水之战后并未对氐秦赶尽杀绝,反而有过北上帮助前秦对抗鲜卑慕容氏的经历。
由此来看,即便是风评不怎么好的晋人,也比当时的胡人更“靠谱”,至少相对前秦政权来说是如此。
众所周知,淝水之战是前秦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苻坚狼狈逃回长安之后,就面临着帐下诸多胡族将领的反叛。鲜卑慕容垂、慕容泓、慕容冲,羌族姚苌等,都纷纷起兵反叛,其中威胁最大的当属昔日前燕旧族各慕容氏。
在外有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政权,在起兵初期就想图谋攻占前燕旧都邺城;慕容泓、慕容冲建立西燕政权,其图谋更是直指前秦国都长安。
可以说,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动荡不安,前秦政权岌岌可危。
并且,在其他胡族想要夺取北方时,在与前秦对决当中获胜的东晋一方,也趁机北上恢复诸多旧地。
前秦政权在打败一场淝水之战后,便陷入了内外崩坏的状态。不仅要面对鲜卑、羌等胡族的觊觎,还要抵抗江左对北方的攻伐,可以说是腹背受敌,前秦覆灭之相昭然矣。
不过,对前秦政权来说,面对的威胁也是分轻重缓急的。
东晋政权虽有心恢复北方,但其意愿并不牢固,谢玄率军北伐本能打开局面,但东晋朝廷却以“征役既久”为由,让谢玄南返镇淮阴。
由此来推断,当时前秦即便需要戒备江淮等地为东晋所夺,但并未将东晋当作生死大敌,彼时真正让苻坚、苻丕等人忌惮的,其实是各复“燕国”的慕容氏。
可见昔日遭前秦灭国的前燕旧宗室,对前秦政权冲击之大、决心之坚固,即便没有如慕容冲、慕容暐等人那般狠辣的慕容垂,其建立后燕雄踞关东的野心,也足以让前秦丢失半壁江山。
所以,淝水之战后的前秦,最大的威胁其实并非昔日的江左大敌东晋政权,反而是那些原本臣服自己的各慕容氏,至少在后秦、后燕东西对峙,北方局势再度明朗之前,尚苟延残喘的前秦政权,最需要加以戒备和抵抗的是慕容氏。
苻坚之子苻丕派遣部将桑据镇守黎阳,谢玄命令参军刘袭攻打桑据,桑据逃跑,于是黎阳被东晋占据。苻丕当时镇守邺城,距离黎阳距离很近,十分担心受到谢玄进攻,于是苻丕打算归降东晋,谢玄同意。当时苻丕在邺城,遭慕容垂围困饥荒,于是向苻丕请求粮草,谢玄送给他两千斛粮食。
谢玄曾亲自率军在淝水击败前秦大军,可以说前秦的生死大敌,不过谢玄却赠与苻丕粮食,这虽然建立在苻丕投降归附的基础之上,但却足以看出当时秦、晋双方之间的关系之“特殊”。
要知道,苻丕被慕容垂围困在邺城,需要靠削松木为食,可以说是陷入绝境,可即便是在此情况之下,尚未开城投降,足见当时氐秦与慕容氏关系之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氐秦对慕容氏的抵抗,才促成了苻丕向谢玄投附的结果。
而且,东晋一方为前秦提供的帮助,不仅是这二千斛粮食而已,为解慕容垂邺城之围,东晋还派出军队北上驰援。
东晋刘牢之曾经率军北上救援邺城的苻丕,慕容垂听闻刘牢之赶到后,率军北退到新城。刘牢之与田次之追击慕容垂两百里,到达五桥泽时,部众为了争夺辎重发生*乱,慕容垂趁机进攻,几尽消灭刘牢之军队。刘牢之也是靠着骑马跳过五丈涧,才得以脱险。
虽然刘牢之远赴邺城驰援无果,但这也已经是东晋在氐秦和慕容氏之间做出了选择。
虽然谢安出朝的原因,多为躲避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的缘故,但其能以解救苻坚为由,也能够看出当时东晋朝中对氐秦的态度,并非那般仇视。盖因淝水之战中东晋胜利,彼时前秦在北方早就不是心腹大敌矣。
所以,淝水之战后的北方局势就十分明朗了——
彼时前秦政权依靠数十年在关中厉兵秣马,才得以将后赵灭亡后的北方丧乱局面结束,第一次实现了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统一局面。苻坚伐晋时的前秦政权,的确是江左朝廷的极大威胁,动辄便是生死存亡。
不过,依靠淝水之战中的出色表现,东晋绝处逢生战败骄傲膨胀的苻坚,进而导致前秦政权内部矛盾爆发,前秦既要面对各北方胡族势力的起兵背叛,又要坐看东晋北上恢复旧地,可谓是腹背受敌。
于是,东晋面对前秦的求援,其态度虽然并非多么坚决,但也能够给出几千斛粮食救济,数万人的解围驰援,但也仅此而已!
不过,没甚大作为的东晋朝廷,只想守住自己的江左“温柔乡”,即便有谢玄、谢安等人乘胜北上,将东晋疆域恢复到黄河沿线,但也并不能让偏安惯了的司马氏和士族们改变脾性。
于是,氐秦依靠没什么进取心的东晋朝廷来“续命”,苻坚惨死,氐秦惨遭“分食”。 可以说,东晋十六国中期的南北形势,并没有能够实现统一的势力。
前秦不能,因内部矛盾重重;
东晋也不能,因其志浅薄。
而等到淝水之战后,也缺少能够平定北方的势力,慕容垂、姚苌、慕容冲等人都不行,分地而治才是前秦覆灭之后的 历史 发展状态,这也就是之后后秦、后燕东西对峙局面产生的原因。
不过,无论怎样,淝水之后的十数年间,晋人北上妄图阻止如前秦一般的“新霸主”出现,的确对于当时北方氐秦和西燕等羸弱势力“靠谱”得多。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