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5:3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9:28
主要分为4类:
第一,回到原部队。
正常来说,部队被打散了以后,都会设置收容大队,一般在后方靠近第一线的交通要隘、县城之内。
而士兵被打散以后,到了这些地方就会找到自己的部队的收容大队。
他们会在收容大队暂时集中,凑够一定人数就会集体运输到原部队,回归编制。
在抗战中,大部分被打散的士兵都是这么解决。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军人的归属感,对自己的部队和长官都有一定感情。
必须西北军的庞炳勋对自己的第四十军官兵非常好,该军其实只有1个师兵力,庞对官兵都当如子侄一样爱护。官兵受伤以后,庞炳勋不惜代价的为他们治疗。官兵牺牲了,庞炳勋也会妥善安置他们的家属。
所以,第四十军历史上几次有过被重创的经历,甚至被打的退到其他省份。
第四十军掉队的官兵甚至沿途乞讨,也要回到原来的部队。
第二,重新补充到新部队。
这种情况较少,主要是原部队被成建制歼灭,短期内无法重建。
抗战中,*有不少部队同日军血拼,几乎拼光。
比如第10军在衡阳就是全军覆没,一些官兵冒险逃回*控制区时,第10军暂时无法重建。
这种情况下,就会将官兵就近补充到其他部队,反正也是国民*军,在哪儿也是一样。
第三,就地打游击的。
这种主要以军阀部队为主。
军阀部队的特点,主要是本土本乡人。当年的老百姓不愿意随便离开家乡,就算死也要死在家里。
所以,一些军阀部队比如粤军、桂军、湘军被击溃以后,大部队向其他地方转移,但一些打散的官兵不愿意离开家乡,就拉杆子留在家乡打游击。
当时全国有无数支游击队,队长都自封为司令,很多就是这样的军人。
在那个年代,有*就是草头王,无论国共甚至日伪都会想方设法争取。
以《沙家浜》的胡司令为例,他起家时候只有几十个人,十几条*,后来也发展到几百人规模。
第四,逃回老家的。
抗战期间采用壮丁制度,也就是除了独子以外,每家都要出人,都是抽签决定。
一些壮丁并不是自愿参军,谁都知道打仗要死人的。
他们只是被抽到以后,无可奈何才当兵。
一旦遇到部队溃散,如果士兵是本地人或者家相距不远,有的就直接逃回家去了。
只是,这种一般用处不大。因为这种属于逃兵,当地保长和兵役军官发现了以后,还是会将他抓住送到军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9:29
如果在抗战中部队被打散,我觉得士兵应该先隐藏好自己,确保自己的安全,然后再去寻找其他的战友伺机而动,千万不要主动出击,因为单兵作战能力是很差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9:29
部队被打散了,士兵很容易被判为逃兵,那么这个时候应该尽快找附近的部队去报到,并把自己的情况说清楚,以防被人当为逃兵处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9:30
士兵们一般都会自己寻着路线去找大部队,因为士兵都是单个的,走的也比较快,所以很快就能找到大部队。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9:31
士兵们仍然会继续打仗的,而且他们也会非常拼命的,不会变成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