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0 05:3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9 07:30
为什么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成了阶级固化的代名词?九品中正,本来是出于“打压豪强”的初心,但从创立的那一天起,出身一流世家的陈群就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为“豪强”获得政治背书创造了条件。家庭状况:“家庭状况”指的是家庭背景;“第一”就是第一,也就是正品。其中一个正品基本都是虚的,几乎没得过奖,所以正品的二品才是实际最高品。既然中国有正品,占据中正官位的二等名士就抓住了历史机遇。现在对他们来说是天赐良机,将家族固化为新版豪门,也就是所谓的“高门”。“高门”来源于正品,正品很快固化为政治利益的分配标准。
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弊端?1.各方都在争功,国家人才集中在中央,而地方人才缺乏,地方行政效率降低,思想文化逐渐落后。当地方政府崩溃时,中央政府自然无法独善其身。吏部对人才的任免都是以中正的评语为准,所以官员的升迁权都在中正,导致人们追逐这些权利,无暇顾及其他职位的事实。大家族通过中正控制朝廷官员的任免,导致“上品无蜗居,下品无士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造成了混乱。
2.贵族家庭越来越掌握选官的权力,出现了“等闲视之”的现象。门第的高低越来越成为选官的标准,靠门第做官的士绅越来越腐败,行政能力不足。到了魏晋之交,由于各州县“随姓士族”对大小官的垄断,在评定品级时偏向士族人物,九等的划分已经偏离了“不分门第”的原则。随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层无人气,下层无潜力”的士绅垄断政权的局面。
3.在人才选拔范围上,就更窄了,主要是权贵子弟,平民子弟很少。隋唐时期是由“贡”向“科举”过渡的时期,是选举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取代“进贡”制度,成为选拔人才的主流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9 07:28
“九品中正制”导致阶级愈加固化,呈现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景象。相最大的弊端是在于中央难以防止地方把持权利。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9 07:29
是因为在曹魏时期升官考试只能由富家子弟来报考,那么九品中正大部分都是官家子弟,弊端就是不利于选拔人才,让一些官家子弟不学习,伤透了穷家子弟的心,官场比较腐败,慢慢的对朝廷政权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