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理论的九大转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8 21:1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1 04:01
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发展理论相对应,六中全会中展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论至少在九个方面承上启下,提出了新的方向:
1)从“稳定压倒一切”到“建立和谐社会”.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的着名理论.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安康、舒畅才是这个时代的新特点。二零零五年二月十一日在贵州考察工作时,胡锦涛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和谐社会这个词成为这个时代的强音。
2)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必须科学”.一九九二年初,邓小平南巡,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发展依然会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但发展必须科学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中的主轴。
3)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走共同福裕的道路”.一九八五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友人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至今尚未着落。胡锦涛上任,提出了由中国在发展经济时必须力争建立各种平衡关系。希望在中国人均GDP达到或超过三千美元时,可以落实邓小平提出的中国人民将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4)从“效率优先”到“更加注重公平”.改革开放,走出计划经济体制,25年来的中国社会都将效率优先放于首位,将社会公平作为“兼顾”,追逐的是单一的指标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现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造成许多矛盾紧张与社会不和谐现象,潜伏隐患,不时爆发。如继续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 的第二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将更为突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不符。5)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其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在人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目的。
6)从“社会主义本质”到“和谐社会六大特徵”.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徵进行了原则的概括,即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二十八个字的“本质论”,胡锦涛的和谐社会六大特徵,也是二十八个字,现实地回答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和道路,为中国突破传统发展理念,走科学和谐的发展道路,明确了可选择的路径。
7)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制度建设”.中国是在没有现存经验可以借镜的情况下推动改革开放,突破了不少禁区,但也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教训.和谐社会以公平公义为基本条件,同时以全面制度建设作为基本保证.
8)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开始,二十多年来就是围绕着经济效益奔忙.六中全会实际上提出了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的目标,不仅要继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更要思考社会整体发展,中国将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改革,全面发展的时期.
9)从“两元结构”到“多元化融洽”.六中全会以未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轴,是中国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从非敌即友,非左即右的二元思维转而多元化融洽,更贴近社会的现实,体现了一种新的充满包容的价值取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1 04:05
哪来那么多的转变,我看就一样,就是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