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9 06: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1 12:49
劳动弹道导弹虽然此次阅兵中朝鲜公开展示了“劳动”导弹,但并没有公布有关性能,因此有关这种导弹的情况仍众说纷纭。而我们从此次阅兵公布的有关照片可以对其性能做出大致分析。
导弹射程远,但精度不会太高,按照国际通用分类,射程在1000~5000千米的导弹被称为中程导弹,而“劳动”设计射程达到1 000千米,因此是朝鲜第一种真正意义的中程导弹,这也与其在此次阅兵方阵中的位置是一致的。在阅兵方阵中,“劳动”导弹位于600千米射程“火星”与2000千米以上射程的“舞水端”导弹之间。而从此次阅兵照片测算可以知道该导弹的基本参数。发射车采用了苏联“飞毛腿”的MAZ-543底盘。其发射车车厢设计与“飞毛腿”和“火星”导弹系统是一致的,因此驾驶舱的尺寸也是一致的:长2.2米,高1.65米,而舱门高1.2米。我们以此为标准在照片上对 “劳动”导弹进行量算可以得知,该导弹总长约15米,直径1.2米,弹体长12.5米,与外界猜测的约16米长度接近。弹体的体积大小与苏联的第一代潜射导弹SS-N-5接近,因此其射程潜力也应与其接近。SS-N-5的射程可以达到1 600千米,因此外界关于其1:300千米的射程估计是可信的。考虑到其可以改进推进剂和降低弹头质量,因此其射程具备1 800千米的潜力,伊朗的流星-3的改进即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导弹射程大幅提高,但由于朝鲜工业基础薄弱,机械加工工艺不会太高,加之射程扩大后,弹头再入速度加大而引起的振动,高温烧蚀不均带来的气动外形变化等都会增大落点误差,因此外界估计其圆概率偏差为2~4千米。这对于常规弹头是不可接受的,对于中等当量的核武器也几乎达到极限了。
机动能力强,但载车能力已近极限。从阅兵影像可以看出,“劳动”载车为5轴底盘,载车尺寸约为:长15.8米,宽3.02米,不载弹车高333米。从形态看,其明显是在“飞毛腿”导弹载车上增加了一轴发展而来的。在外观上发动机舱没有太大变化,估计只对原发动机进行了一些改进,因此其公路行驶速度要低于“飞毛腿”系统的60千米/小时,转弯半径也要比“飞毛腿”系统的13.5米大,估计要达到15米左右,载重量估计从“飞毛腿”系统的45吨提高到55吨。
虽然“劳动”载车通过加长车体提高了载重能力,但从导弹与车辆的适配情况看,导弹长度几乎与整车相同,载车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而且重心靠前,这在实际使用中对其越野能力有一定影响。例如,俄罗斯“白杨”M系统即是通过加长载车适应导弹质量的增加,结果“白杨”M也存在重心前倾的问题,曾导致其在最初演习中发生倾覆。
自主水平高,但可靠性有待检验 “劳动”导弹虽然在后期引进了大量外部技术,但该导弹最初的整体设计是由朝鲜工程技术人员完成的,总体上自主水平较高。总体上看,“劳动”沿袭了“飞毛腿”尾部4个弹翼的设计,弹体长度和弹径都有所扩大,具备了装载更多燃料的空间,使其射程可能增大,弹头设计较为独特,具备了中程导弹的特征。发动机则采用了一组4台从“飞毛腿”发动机改型而来的火箭发动机。该型号的研制,表明朝鲜已从早期的以单级”飞毛腿”为基础的改进研制,向第二代自主导弹技术研制迈出了重要一步。而且对“飞毛腿”MAZ-543底盘的改进,说明其已经消化掌握了重型载重车辆的设计与生产技术,已经可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主化设计与生产。
但应该看出,“劳动”虽然多次出口,发射试验次数却非常少,而且其中许多试验是由伊朗等国做的,朝鲜虽然共享了导弹试验数据,但伊朗在试验时对导弹和发射保障系统都进行了自主化改造。朝鲜很少进行实射检验,而且自己的导弹发射试验失败率较高,因此“劳动”系统的整体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弹头再入速度快,但对材料要求高 从照片量算可以推测出,“劳动”导弹弹头长2.5米,直径0.66米。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劳动”导弹弹头采用了独特的锥-柱-裙式结构,即头部为钝锥形,弹头体呈圆柱形,尾部为裙形,仪器舱为截锥形结构。这种结构设计可能源于俄罗斯马卡耶夫设计局的R- 27(北约代号SS-N-6),该设计局工程人员在帮助朝鲜开发“舞水端”导弹过程中以R-27的弹头设计参数,帮助朝鲜工程人员解决了中程导弹弹头再入的问题,并应用到“劳动”导弹弹头设计中。此次阅兵中“劳动”导弹方队后面的“舞水端”导弹弹头外形与“劳动”非常相似,估计同出一源。这种外形也与伊朗 “流星”3导弹非常相似。这种设计多见于早期的潜射导弹,如苏联的R-27,中国的“巨浪”1,美国“北极星”及陆射的“大力神”、”民兵”1的MK- 4、MK-5再入载具。这种外形再入大气层的速度快,可提高命中精度,减少雷达有效反射截面。裙部设计则让弹头在再入时保持飞行稳定。
这种锥-柱-裙式结构虽然在保证导弹较高再入速度和提高弹头飞行稳定性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仍存在热防护问题。虽然钝形锥头可以把大量再入摩擦热量带走,但并未减轻对端头部抗烧蚀的要求,随着导弹射程的增大,仍无法回避耐烧蚀材料的使用。例如美国射程2 200千米的“北极星”导弹弹头壳体即由玻璃钢布缠绕而成,端头则用二氧化硅带与苯酚醛树脂缠绕。印度由于无法解决中远程导弹弹头耐烧蚀问题,而不得不采用降低弹头再入速度的方式,降低了弹道准确性,大大增加了被拦截的概率。因此,朝鲜如果要继续扩大导弹射程,必须开发新型材料,不可能通过外形设计而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