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9 08:3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4:34
李建中,居洛中,以林泉自娱,善篆籀草隶及八分书,于 真行尤精。其最为著名的墨迹为《土纯母帖》,人称观其字体,初效王羲之,而气格不减徐浩。当时士大夫得其书,莫不珍藏以为楷法。 他的作品造型 颀长,用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关钮,取法以欧阳询的《张翰贴》为主,帮其书简静古淡,颇有唐贤遗风。就像明吴宽所说的:“西台书深厚温润,有盛德若愚之 象。”李建中作吕的特点就是一眼看去似乎貌不惊人,没有那种夸张、欹侧的表现,似乎在追求一种静谧的氛围,纸面上透出的是那种淡淡的学者气息,大家手笔往 往如此,在平易古淡的方式中透露出一种追求和美学理想。他作品的格调是相当高明的,不逊色于一些唐代名家。他不刻意求法,但在轻轻而随意的布置中显现出他 对法度的高度理解。宋黄庭坚曾说:“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的确,他的作品每字别具神态姿色。唐代书家中能达此境界 的,惟欧阳询、虞世南两人而已。所以,元吴师道说:“唐诗文体凡屡,惟书才迄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风骨气韵,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 赵孟頫也说:“西台去唐未远,犹有唐人遗风。”可见,人们是把他纳入唐人书法体系的。 李建中作品的优势在于他精通各体,既恪守唐法古 韵,又开启尚意先河,他作品的平正、内敛,是一种古法,而他的那种超越尘世的气息却是对意趣的追求,他作品仿佛一幅幅文人画小品,笔墨精简而意趣丰赡,寥 寥数笔却神韵溢出。宋代书法较之唐代书法虽然少了那么一份宏伟博大的气象,却多了一份委婉缠绵的情韵。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4:38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汉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被人称“李西台”。流传至今的李建中书法墨迹比较少。代表作品《同年帖》、《宝宅帖》、《峄山碑》、《千字文》等。
李建中书得欧阳询法,遒劲淳厚。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亦妙,人多以为楷模。
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称:“西台本学王大令(献之)书,而拘挛若此,犹韩非之学黄老,李斯之师荀卿也。
然观笔势尚有先贤风气,固自佳。
”宋高宗赵构《翰墨志》称:“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至太宗皇帝始搜罗法书,备尽求访,当时以李建中字形瘦健,
姑得时誉,犹恨绝无异。
擅草、隶、篆、籀、八分等书体,多构新体,师法颜真卿及魏晋书风。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有墨迹《同年帖》、《宝宅帖》、《土母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等传世。
《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十。《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 作品中,字的结体紧密而修长,用笔沉着而丰腴。虽写的是行书,但起笔、收笔处仍见严谨的楷法笔意,可看出不少唐人书法的特质。此外,由于尺牍内提及“新安门”,地近洛阳,所以推测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阳时所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4:34
李建中为宋初一大家。其书取敛势,形体紧结,用笔圆厚,法在李北海、颜真卿和杨凝式之间,但无李北海之朴拙、颜真卿之雄浑和杨凝式之超逸,显得拘谨。虽用笔苍老,但缺少气势和风采。明人王偁跋李建中《土母帖》云:“唐人书法,自徐浩来,以骎骎入于宋矣,至苏、黄始一大变,而无复唐意。今观李西台书虽在宋人,当去唐为不远。”李建中书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唐法。他生性闲静,恬于进取,其书从唐法中透溢出几分静气。但其静中所缺者为灵韵,因此才有拘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