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资料及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9 17: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1 09:27
它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始建于公元 1406 年。它庞大的
皇家建筑群和丰富的藏品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1.漫谈故宫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家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2.故宫的建筑特色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余米宽的护城河。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他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这座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的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多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在这座皇家宫殿建筑中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3.天安门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起初始,它仅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明英宗时被烧毁。宪宗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城楼。宽五楹,深三楹,明末又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为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顶城楼,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楼原高33.7米,1970年2月重修后,为34.7米。天安门前的华表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华表承露盘上的小兽叫“”,头向南方,也叫“望君归”。西华表上有一处残缺,是八国联军炮轰的罪证。天安门前的河为外金水河,河上共有七座汉白玉石桥。当中一桥是御路桥,为帝后专用;两侧是皇族桥;再外为品级桥,三品以上大员行走;四品以下官吏,只能走最外侧的公生桥。
4.交泰殿
在清代,皇后生日称为千秋节。那天,皇后要在交泰殿举行典礼,接受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等的朝贺。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皇帝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存放在交泰殿。这些玉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用时须请示皇帝,经许可后方可使用。存放在这里的每方宝玺各有不同的用途:“皇帝之宝”用于颁发语书、录取进士时公布皇榜;“制法之宝”和“命德之宝”用于谕旨臣僚和奖励官吏;“制驭六师之宝”用于军事。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黄绫。现在,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交泰殿内陈列的大自鸣钟,是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其外壳是仿中国式楼阁型的木柜,通高5.8米,共分上中下三层。钟楼背面有一小阶梯,登上阶梯,可以给自鸣钟上弦。自鸣钟走动后,可按照自动打点报刻。现在,这座自鸣钟已经历过两百个年头,却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打点报刻时,声音清脆洪亮,由此可见它的制造工艺非常精良。陈列在交泰殿的铜壶滴漏,是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制造的,这是中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铜壶滴漏也可称为漏壶,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用水滴漏的计时方法。
5.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宫殿
。明代时,它名为奉天殿、皇极殿;到了清代改称为太和殿。太和殿经历过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灾,现在可见的是清朝所建的宫殿。太和殿面积为2377平方米;从地面到脊吻的起架最高,达35.5米。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共有72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1.6米,高为12.7米。太和殿有五脊四坡庑殿顶,黄瓦重檐;梁楣彩画用的是“金龙和玺彩画”;就连角檐重脊上仙人身后的小兽数量也最多,用了十个。殿内顶棚全是金龙图案的井口天花,正中有口衔宝珠的浮雕蟠龙藻井。殿的中央设楠木镂空透雕龙纹的金漆基台,上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背后有雕龙金漆屏风;宝座两侧又有六根贴金盘龙大柱,东侧三根金柱的龙首向西朝着宝座张望,西侧三根金柱的龙首向东朝着宝座张望,使整个大殿万龙竞舞,从而营造出捍卫宝座的气氛。
6.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
,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高20米。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阁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两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作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在乾清宫露台南沿和御路、阶梯衔接处,有三个涵洞,高近两米左右,宽一米左右,名为“老虎洞”。据说,因为皇宫中等级森严,侍奉皇帝的内传不能登上露台和御路,只能在“老虎洞”中来往穿行。
7.坤宁宫
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
,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清代,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在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两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100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现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故宫的日晷
8.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
,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15世纪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清皇帝像乾清宫大殿御花园占地约11000多平方米,全园南北宽80米,东西长约140米,有建筑20余处。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