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0:1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1:08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曾先后收录《绿》、《春》、《背影》、《荷塘月色》于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并要求学生背诵部分段落。
人物影响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
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与风格。
扩展资料:
评价
朱自清以散文闻名,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收录《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其中《背影》为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文章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之情,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这些文字在他辞世之前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清丽风格。
散文风格
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简朴平实,平淡自然,简练委婉含蓄,描写细致生动,细腻传神,绮丽纤细,善用比喻,有时则过于精细。朱自清善于言情,情感真挚动人,清新隽永,用活的口语。他又善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绚丽多彩,情调与音韵和谐。他曾经说过:我的兴趣本在诗,现在是偏向宋诗;我是一个做散文的人,所以也热爱散文化的诗。因此,在他的散文中,也流露出诗的美感。
朱自清早期作品,以擅长写景、抒情见长,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也有些作品着重于社会现状的批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1:09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的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朱自清的原籍是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来跟随祖父以及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扩展资料:
朱自清的情书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的《春》仿佛一场雨,一直在读者的心里飘洒。其实朱自清在创作《春》的时候,心情不可谓不高涨,那时他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后与陈竹隐携手,没过多久便喜得贵子,于事业上,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可谓是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陈竹隐与朱自清的初遇,始于一场朋友们的诓骗,可以说,朱自清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朋友拉着去见陈竹隐的。认识陈竹隐的时候,朱自清的生活正混乱不堪。
那时,朱自清的结发妻子已病逝一年多,给他留下6个年幼的孩子,朋友们看不下去,纷纷劝说朱自清续弦,却每每被朱自清拒绝。后来陈竹隐是这样回忆她与朱自清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他那天穿一件米*的绸大褂,戴一副眼镜,看起来还不错。
可谁知道,他的脚上却穿了一双老款的‘双梁鞋’。”正是由于这双“双梁鞋”,让陈竹隐的女同学笑了半天,还坚决拉着陈竹隐说,不能嫁给这土包子。好在陈竹隐却没为一双鞋就否定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从“女士”到“亲爱的宝妹”朱自清再约她时,陈竹隐欣然赴约。
*时青年男女的约会与现在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去饭馆吃饭,坐电车去看老电影,并排沿着江边压马路。
据朱自清之子朱思俞回忆:“他们一个在清华,一个住城里。来往不是很方便,所以那时写信写得比较多。”朱自清在写给陈竹隐的第一封信里,称她为竹隐女士,而落款为朱自清。在一周后的第二封信里,他则称她为竹隐弟,落款却成了自清。
而他们的第五封信里,先前的竹隐弟已变为更为亲切的隐弟,而自清却只剩下了一个清……再以后,便是那一句有名的情话: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过这种滋味,很害怕真的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从最初的“女士”再到“亲爱的宝妹”,在整整七十五封情书下,他们的爱情,如夏夜里月下含苞待放的荷,渐渐绽放在柔柔的碧水间。她,陈竹隐,齐白石的学生,唱得了昆曲,拿得了画笔,但这个比朱自清小了七岁的年轻女孩,却如何能经受得起他情书的攻势呢?这年的寒假,她开始有意躲着朱自清,可躲得了人,又如何躲得开心里的牵肠挂肚呢?
她又收到了他的信,在信上他穷尽了所有能表述他内心苦痛的词语,竭力述说着他的相思之苦,他说他的胃又开始痛了。而陈竹隐的心,也隐隐地疼了。最后,陈竹隐接受了朱自清,也接受了他的几个年幼的孩子。
1932年,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婚礼,那一天也正是他们相识两周年的日子。没有哪个女人会刻意放弃理想与追求,甘心愿意做一个围着灶台饭桌团团转的女人,而陈竹隐却为了朱自清,心甘情愿成了他背后的女人。
那个从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儿,如今也为他洗手做羹汤。日子在平淡中越过越有滋味,如同一口百年的老酒,入口很淡,而回味却是甘洌无比。
1933年春,在燕京大学郑振铎宅前合影。左起:俞平伯、郭绍虞、浦江清、顾颉刚、赵万里,朱自清、陈竹隐、郑振铎夫人高君箴、顾颉刚夫人殷履案、郑振铎。
时光如水般从指尖缓缓溜走,待回首时已是1937年,距离他们结婚已过去五年之久了,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朱自清的一家人又怎可幸免。
第二年4月,面对紧迫的战争形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朱自清作为教授,要随校南迁到昆明,他本想带着妻子和孩子一同去,可是孩子们正嗷嗷待哺,仅靠朱自清的那点薪水又如何能在这物价纷飞的日子里,买到足够的粮食呢?
虽然不舍得朱自清,但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体,陈竹隐暗暗做了一个决定,为了减轻朱自清的负担,让他安心随学校工作,柔弱的陈竹隐毅然带着孩子们,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成都,一个人挑起了整个家的重担!
从此一人在昆明,一人在成都,一个是四季如春的春城,一个是天府之国的锦城,相隔迢迢万里间,唯借那中天之上的一轮明月,才可了相思之情。
两年后,朱自清回成都探亲,他风尘仆仆地赶来,在柳树下轻喃一声我回来了,陈竹隐倚门而望,接过他手里的行囊,二人相视一笑,好似从未分别般,只因他们懂得,纵使相隔万里,他们的心却都是紧紧贴在一块儿的。
也正是这次探亲,朱自清亲眼目睹了饥民哄抢米仓的场景,心中抑郁不平,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此后继闻一多、李公朴之后,泱泱华夏又多了一位民主斗士。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带着不舍,永远地离开了他的爱人和儿女,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流传了下来,感动着我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自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1:09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1:10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原名自华,号秋实,投考北大改名自清。1920年北大哲学系毕业,参加五四运动,教中学教了五六年,1925年任清华中文系教授,做过系主任。1931年留学英伦,漫游欧陆,次年回国,回清华。抗战爆发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后回北平清华,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扩展资料: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五十一岁死于严重的胃溃疡,有个人写文章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重病是真的,拒领面粉也是真的,是气节,说朱先生穷得饿死,太简单了,这里另有故事。
国共内战时,物价飞涨,大米白面贵得惊人。*为了照顾这些大学教授的生活不受影响,给他们配发了一个特供证,价钱要比市价低很多。吴晗组织北大清华教授签名抵制内战等民主活动,朱自清积极参加。
这回吴晗又组织了一个抵制特供制度,到了朱家,这时,朱自清胃病已经很严重了,身体虚弱,只能吃些细粮,一吃粗粮就吐。吴晗来了,还没说完来意,朱就签了字,让孩子马上把那个特供证取出来,交出去了。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胃溃疡这种病对饮食讲究多,稍不注意,就会呕吐,使胃大受折磨。朱自清日记也证明了这一点。翻开他1948年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拒绝了特供,不能吃粗粮,没有细粮后,朱自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直到饿死。
当年吴晗找了很多人参加他的签名活动,有些人家根本不让进门,说家里有孩子,不能参加。最后参加签字的大约有一百多人,只有朱自清饿死了,其他人因为能吃粗粮,活了下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朱自清
人民网_朱自清的柔与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1:10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
其次,览胜记游散文。《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对自然风情的描写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合在一起。
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群羊》《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参考资料:朱自清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