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旺四时的意义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9:0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21:41
人体五脏之气的衰旺,与四时季节的变换有关。这种内外之气的对应关系,是以五行为理论根据的。如肝属木,春亦属木,则肝气通于春,肝气旺于春;心属火,夏亦属火,则心气通于夏,心气旺于夏;肺属金,秋亦属金,则肺气通于秋,肺气旺于秋;肾属水,冬亦属水,则肾气通于冬,肾气旺于冬。但脾是一个特殊的内脏,它在四季中没有对应的独立季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历代医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即脾旺四时与脾旺长夏。
1)脾旺四时:这种理论认为,脾在五行属土,而土居*,能兼木火金水之气,故土不专主于时,而气透于四时之中。若以时间言,则分治于四时之末各十八日。《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歧伯曰:脾者土也,治*,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四时之末各十八日,合之即七十二日。四时各减十八日,皆剩七十二日。如此五脏各主七十二日,一周期三百六十日为一年。需要指出的是,脾虽寄治于四时之末各十八日,但脾气的作用却是贯通于四时的。换句话说,心肺肝肾诸脏,都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的充养,所以四脏之中皆有脾胃之气。《内经》中多次提到四时之脉中皆当有“胃气”,并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实就是对脾旺四时的一种特殊应用。《难经》与《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概念,则是从正气抗邪方面来说的。总之,脾主四时的理论强调了脾气的重要性,也从主时角度证明了“脾为后天之本”这一特性。
2)脾旺长夏:“长夏”一词,出于《素问》金匮真言论、脏气法时论等篇。如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提出“长夏”后,即由一年四时而变为五时,五时对应五行,在数上一致起来。长夏与其他四季的排列顺序是:春、夏、长夏、秋、冬。这样,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对应关系,肝、心、脾、肺、肾五脏,正好分主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然而,长夏究竟指何月份,却不甚明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合之为十二月,一年已尽,长夏居于何月?王冰注长夏为“六月”,即农历六月,相当于“夏三月”最后一个月。但其他季节皆各有三月,为何长夏仅一月,且寄于夏之末?所以后来医家又把秋初的一部分时间算上,这样一方面延长了长夏的时间,另一方面以使长夏在一年内居于中间,但究竟长夏主多长时间,仍很模糊。
长夏的气候特征是主湿。湿在五行属土,故对应于长夏。从夏秋之交来看,确实是湿气弥漫的特殊季节。天阳下迫,地气上蒸,湿为热蒸,则蕴酿生化。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为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人体若无脾土生化之功,则虽饮食日进,而气血不化,四脏皆失滋养。但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地,反困其脾,而成六淫之邪湿。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亦由此而起。又因时逢炎夏,湿与热兼,往往湿热交争而为病。古人言“暑必挟湿”,其原因就是暑热季节(夏秋)正与湿盛季节(长夏)重叠。所以,我们理解长夏的关键在于,虽然春夏秋冬四时已将十二月占尽,而长夏却可以重叠于夏末秋初之时。从五行相生关系言之,春木生夏火,夏火必生长夏土,然后生秋金冬水,故长夏一说亦顺理成章。
然而脾既旺四时,又旺长夏,如何统一?《中藏经》云:“脾者土也,……王于四季,正王长夏。”“正王”可以理解为“最王”(“王”通“旺”)。就是说,脾虽旺于四时,而以长夏为最旺。这样说的根据大概是从五行相生理论中来。用五行理论分析归纳事物,在古人心目中是最有逻辑性的,最严密的,所以说是“正王”。不过,脾旺四时的理论也同样是没有疑义的,因为土居*而兼四旁这样的说法亦与五行有关。由此看来,两种理论不存在统一的问题,而是可以并存的。其实正确的理论并不一定是唯一的。这就象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不同,又如河图与洛书各异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21:42
“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我也不是很清楚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