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8:5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4
佛教也跟着印度原有思想,相信在宇宙间有一座高工叫须弥(Semuru)。山弱万四千由旬,山根入水八万四千由旬(Yojana)有十六、十七、三十、四十里说。山在大海中,周围有四洲(四*),东胜神洲,南瞻部洲(阎浮提)、西牛货洲、北虚卢洲,或另名称,东毗提诃、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拘罗洲,四洲在海中。须弥山四周有七七海,日月星辰在此中四周围绕。山腰、山顶及其苍空中,都居有许多鬼神,如四 大王众天神,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帝释天神)等。「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长阿含经第十八)须弥山由风轮、水轮、金轮支撑(立世阿毗昙论第二数量品)。 据说世界开始时,先在「空轮」中产生「风轮」,空轮是宇宙的空间,已充满各种构成世界的物质。空轮出现了疾行的流动物质。「风轮」生出了「水轮」,气体的物质变成了液体。最后,从「水轮」中产生出「金轮」,液体不断流转,成了固体。「时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即复造作须弥须山王。…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乃于其中,置大水聚,湛然停积。」(起世经第九)由气体而液体,由液体,由液体而固体,是佛教所信产生世界的过程。 佛教又说世界第一批人类是从天上的「光音天」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他们在天上的福报已经满了,而被下降来世。详见长阿含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世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处。对须弥山的世界观,中国佛教徒中不乏疑信参半之人。例如印顺法师,就要想用新解释来说明须弥山,以便替须弥山的不可信处自圆其说。他说:「须弥山即是北极,四大洲即这个地球上的*,阎浮探限于亚洲一带。真实者说,须弥山系即一太阳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大大王众天,太阳即忉利天。这样,阎浮提扩大为地球的别名。」(佛法概论八五页)但我们以为印顺法是在推翻佛说,自作听明,他的「新佛学」与正统佛经所载的本意,已不知离开了几个十万八千里了。 现在我们要讲「缘起论」与「实相论」。佛教既然不讲神也不信神创造世界,于是,必须用别的理论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及其它种种。由于佛教在印度传播的时间较长,地域相当辽阔,信的人也颇为庞杂,因此,对世界观所产生的思想与突释,也是各倡其说,各成一家,变得相当复杂多端。世界万物到底如何生成变化?佛教用「缘起论」来说明,共有五种缘起论。世界万物究竟是何东西?它们的本质如何?佛教用「实相论」来说明,也共有五种实相论。这两部份道理极其复杂深奥,每一种即可成一专书讨论。我们拟用最扼要简单之法,说明如下。二、五种缘起论:佛教以为世界万物莫不都由缘起而生。有因、有缘,然后生出结果。如撒花种在地(因),藉泥土、阳光等外「缘」,结果便生出花来(果)。此即「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无彼无,此灭彼灭」的缘起观。1、业感缘起论:小乘「有部」主张,以为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甚至众生的生死轮回,都全部由一个「业」(karma)在发动。2、阿赖耶缘起论:大乘唯识学派的思想,由无着(Asanga)及世亲(Vasubanaba)两兄弟于第四世纪在印度所创。在小乘所工的眼耳鼻如身意的六识上,再加上第七末那识(Mana)以及第八阿赖耶识(Alaya)而建立八识思想。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生出世界诸现象的根元,有着静的潜势力,是一切万法的种子,包含有生起迷,悟世界的诸现象种子。这个第八识,其实就是人的「心」。此即「三界唯心,心外无物」的一种观念论的唯心缘起思想。3、真如缘起论:将心的本体这个东西称为「真如」,并以为它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原因。「大乘起信论」中称这个真如为「众生心」,或众生本具的一心。据说,众生的心(真如)之本体,原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但随着善恶之缘,一面坚持其本性,一面便展开了万有诸法的各种差别现象来了。4、法界缘起论:由真如法性自己起动,展开迷悟染净的万有诸法。其实就是众生之心融于万有。5、六大缘起论:这是佛有诸法本源。宇宙间的森罗万象,都无非是他的所现罢了。构成大日如来的六大要素是地、水、火、风、空、识的六大,这六大,借着因缘而展张万有诸法来了,一切人类也具备此六大。因此,佛即众生,众生即佛。如人能明白这点,便是即身成佛了。其实,六大缘起论是把以为宇宙间的一草一木皆为真如的全体显现思想,予以人格化,而产生出大日如来罢了。以上的五种缘起论,第2的阿赖耶缘起论比较多讲。 三、五种实相论:佛教讲缘起,以为世界万象(诸法),都由因缘所生,因此都是「假有」的存在,无本体,无本质,是「空」(Sunya)。是「诸法无我」,「我」是「常一主宰」之意。是「空」,「无我」,意即万物没有它的本质(本体),都不过是借着各种因缘所生罢了。分析万物究竟为停物?是谓「实相论」,大致来说,小乘以为构成万物的要素(法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实在的,万物的本体是永远不灭的,这叫做「我空法有」。大乘与小乘完全不同,不单全然否认万物有本体,永远不灭,而且更以为现的诸现相(诸法),也不过是一种「-假名」的存在罢了,并非真有其物存在,这叫做「我法二空」。 五种实相论是:1、我空法有论:小乘「有部」主张现在的一切存在虽由因缘而成,但一旦因缘消灭,现在的存在也随而消灭。不过构成万物的要素(法体,五位七十五法,仍存在于未来之中,当因缘和合到来时,又再出现。因此,万物的本体,永远不灭。2、我法二空论:成实宗的主张,介于小乘与大乘之间的思想。「我空」,是人的身心,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都是由假的和合而成,没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存在。「法空」,是说不单没有五 蕴之上的自我,甚至连五蕴的诸法也都是无实我,无实体。这种思想亦叫「单是空」与大乘佛教的「缘起空」不同。3、有空中道论:大乘唯识宗的主张。从「有」的立场看世界万物,说三种自性,再从「空」的立场说三种无性。空即有,有即空,空中见有,有中含空,是所谓万有实相的「中道」。4、无相皆空论:大乘始祖印度龙树的思想,叫做「中观论」。他在「中观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并说世界万物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也不去」(即八不中道)。他的整个思想是有人以为万物从因缘所生,藉因缘所灭,但并非如此,人所见的某个现象,看似实有,其实是假有,假的存在,但这个假并非有了「有」才用假,而是中道。介于有无之间,是「非有非空」,此请即空、即中上即假,绝对的这个东西叫做法身,自性清净心,诸法实相。龙树的主要目的,是要攻破当时小乘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说,所以主张万物不生不灭,其本来面目且是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5、诸法实相论:天台宗的主张,受了龙树的影响。万物的现象即是它的本体,现象外无本体。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以及桃红柳绿等各种现象,即是它的存在相,是法性真如的真姿相。例如从某方面看一朵花是实在存在,是「有」,但它无非因缘所成,不久便会消灭无存,故不过是假有,前者是有,后者是无,两者都对都不对,故能说花之存在,既是有,既是无,亦即既有既无,亦即超越有无,同时亦包含「有无之中道实相。超越相对之绝对,真的绝对这个东西便是诸法实相了。一切世上的存在物,这个东西便是法性的全显,是全体的部份。鲜花散落看似无常,但这个现象却是花的常住之相,从无常中看常住,就是天台宗观物的立场。但如将无常看作无常,将常住常看作常住,便是所谓妄见了。 如根据大乘佛教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既无开始,也无结束,就像车轮般永远旋转不停,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圆形的。说也有趣,佛教的许多思想都属圆形,如六道轮回即是。佛教由于不讲神创造世界,所以从人的方面出发来看世界。结说来说去,仍都在人的「心 」这一个问题上兜圈子,换句话说,人的心才是决定世界万物的或有或无,或甚至到达有无不分的地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4
看《起世经》世界的形成是众生的业力,由业力产生业力风轮,风轮凝聚成水轮,水轮成金轮,形成世界,在经过成劫,然后经过住劫,有了世界。后来变成了坏劫,最后又变成空劫。世界结束。以后会依业力在形成。《俱舍论》,《瑜伽师地论》也有。《俱舍论疏》云: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逾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使有一大诺健那(此云露形神)。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渧如车轴。积水成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问如何水轮。不傍流散。答有余师说。一切有情业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饮食未熟变时。终不流移堕于熟藏。有余师说。由风力持。令不流散。如篅持谷。有情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瞙。故水轮减。唯厚八洛叉。余转成金轮。厚三亿二万二轮。广量其数是同。谓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周围其边数成三倍。谓周围量。成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4
佛教也跟着印度原有思想,相信在宇宙间有一座高工叫须弥(Semuru)。山弱万四千由旬,山根入水八万四千由旬(Yojana)有十六、十七、三十、四十里说。山在大海中,周围有四洲(四*),东胜神洲,南瞻部洲(阎浮提)、西牛货洲、北虚卢洲,或另名称,东毗提诃、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拘罗洲,四洲在海中。须弥山四周有七七海,日月星辰在此中四周围绕。山腰、山顶及其苍空中,都居有许多鬼神,如四 大王众天神,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帝释天神)等。「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长阿含经第十八)须弥山由风轮、水轮、金轮支撑(立世阿毗昙论第二数量品)。 据说世界开始时,先在「空轮」中产生「风轮」,空轮是宇宙的空间,已充满各种构成世界的物质。空轮出现了疾行的流动物质。「风轮」生出了「水轮」,气体的物质变成了液体。最后,从「水轮」中产生出「金轮」,液体不断流转,成了固体。「时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即复造作须弥须山王。…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乃于其中,置大水聚,湛然停积。」(起世经第九)由气体而液体,由液体,由液体而固体,是佛教所信产生世界的过程。 佛教又说世界第一批人类是从天上的「光音天」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他们在天上的福报已经满了,而被下降来世。详见长阿含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世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处。对须弥山的世界观,中国佛教徒中不乏疑信参半之人。例如印顺法师,就要想用新解释来说明须弥山,以便替须弥山的不可信处自圆其说。他说:「须弥山即是北极,四大洲即这个地球上的*,阎浮探限于亚洲一带。真实者说,须弥山系即一太阳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大大王众天,太阳即忉利天。这样,阎浮提扩大为地球的别名。」(佛法概论八五页)但我们以为印顺法是在推翻佛说,自作听明,他的「新佛学」与正统佛经所载的本意,已不知离开了几个十万八千里了。 现在我们要讲「缘起论」与「实相论」。佛教既然不讲神也不信神创造世界,于是,必须用别的理论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及其它种种。由于佛教在印度传播的时间较长,地域相当辽阔,信的人也颇为庞杂,因此,对世界观所产生的思想与突释,也是各倡其说,各成一家,变得相当复杂多端。世界万物到底如何生成变化?佛教用「缘起论」来说明,共有五种缘起论。世界万物究竟是何东西?它们的本质如何?佛教用「实相论」来说明,也共有五种实相论。这两部份道理极其复杂深奥,每一种即可成一专书讨论。我们拟用最扼要简单之法,说明如下。二、五种缘起论:佛教以为世界万物莫不都由缘起而生。有因、有缘,然后生出结果。如撒花种在地(因),藉泥土、阳光等外「缘」,结果便生出花来(果)。此即「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无彼无,此灭彼灭」的缘起观。1、业感缘起论:小乘「有部」主张,以为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甚至众生的生死轮回,都全部由一个「业」(karma)在发动。2、阿赖耶缘起论:大乘唯识学派的思想,由无着(Asanga)及世亲(Vasubanaba)两兄弟于第四世纪在印度所创。在小乘所工的眼耳鼻如身意的六识上,再加上第七末那识(Mana)以及第八阿赖耶识(Alaya)而建立八识思想。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生出世界诸现象的根元,有着静的潜势力,是一切万法的种子,包含有生起迷,悟世界的诸现象种子。这个第八识,其实就是人的「心」。此即「三界唯心,心外无物」的一种观念论的唯心缘起思想。3、真如缘起论:将心的本体这个东西称为「真如」,并以为它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原因。「大乘起信论」中称这个真如为「众生心」,或众生本具的一心。据说,众生的心(真如)之本体,原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但随着善恶之缘,一面坚持其本性,一面便展开了万有诸法的各种差别现象来了。4、法界缘起论:由真如法性自己起动,展开迷悟染净的万有诸法。其实就是众生之心融于万有。5、六大缘起论:这是佛有诸法本源。宇宙间的森罗万象,都无非是他的所现罢了。构成大日如来的六大要素是地、水、火、风、空、识的六大,这六大,借着因缘而展张万有诸法来了,一切人类也具备此六大。因此,佛即众生,众生即佛。如人能明白这点,便是即身成佛了。其实,六大缘起论是把以为宇宙间的一草一木皆为真如的全体显现思想,予以人格化,而产生出大日如来罢了。以上的五种缘起论,第2的阿赖耶缘起论比较多讲。 三、五种实相论:佛教讲缘起,以为世界万象(诸法),都由因缘所生,因此都是「假有」的存在,无本体,无本质,是「空」(Sunya)。是「诸法无我」,「我」是「常一主宰」之意。是「空」,「无我」,意即万物没有它的本质(本体),都不过是借着各种因缘所生罢了。分析万物究竟为停物?是谓「实相论」,大致来说,小乘以为构成万物的要素(法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实在的,万物的本体是永远不灭的,这叫做「我空法有」。大乘与小乘完全不同,不单全然否认万物有本体,永远不灭,而且更以为现的诸现相(诸法),也不过是一种「-假名」的存在罢了,并非真有其物存在,这叫做「我法二空」。 五种实相论是:1、我空法有论:小乘「有部」主张现在的一切存在虽由因缘而成,但一旦因缘消灭,现在的存在也随而消灭。不过构成万物的要素(法体,五位七十五法,仍存在于未来之中,当因缘和合到来时,又再出现。因此,万物的本体,永远不灭。2、我法二空论:成实宗的主张,介于小乘与大乘之间的思想。「我空」,是人的身心,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都是由假的和合而成,没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存在。「法空」,是说不单没有五 蕴之上的自我,甚至连五蕴的诸法也都是无实我,无实体。这种思想亦叫「单是空」与大乘佛教的「缘起空」不同。3、有空中道论:大乘唯识宗的主张。从「有」的立场看世界万物,说三种自性,再从「空」的立场说三种无性。空即有,有即空,空中见有,有中含空,是所谓万有实相的「中道」。4、无相皆空论:大乘始祖印度龙树的思想,叫做「中观论」。他在「中观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并说世界万物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也不去」(即八不中道)。他的整个思想是有人以为万物从因缘所生,藉因缘所灭,但并非如此,人所见的某个现象,看似实有,其实是假有,假的存在,但这个假并非有了「有」才用假,而是中道。介于有无之间,是「非有非空」,此请即空、即中上即假,绝对的这个东西叫做法身,自性清净心,诸法实相。龙树的主要目的,是要攻破当时小乘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说,所以主张万物不生不灭,其本来面目且是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5、诸法实相论:天台宗的主张,受了龙树的影响。万物的现象即是它的本体,现象外无本体。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以及桃红柳绿等各种现象,即是它的存在相,是法性真如的真姿相。例如从某方面看一朵花是实在存在,是「有」,但它无非因缘所成,不久便会消灭无存,故不过是假有,前者是有,后者是无,两者都对都不对,故能说花之存在,既是有,既是无,亦即既有既无,亦即超越有无,同时亦包含「有无之中道实相。超越相对之绝对,真的绝对这个东西便是诸法实相了。一切世上的存在物,这个东西便是法性的全显,是全体的部份。鲜花散落看似无常,但这个现象却是花的常住之相,从无常中看常住,就是天台宗观物的立场。但如将无常看作无常,将常住常看作常住,便是所谓妄见了。 如根据大乘佛教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既无开始,也无结束,就像车轮般永远旋转不停,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圆形的。说也有趣,佛教的许多思想都属圆形,如六道轮回即是。佛教由于不讲神创造世界,所以从人的方面出发来看世界。结说来说去,仍都在人的「心 」这一个问题上兜圈子,换句话说,人的心才是决定世界万物的或有或无,或甚至到达有无不分的地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4
看《起世经》世界的形成是众生的业力,由业力产生业力风轮,风轮凝聚成水轮,水轮成金轮,形成世界,在经过成劫,然后经过住劫,有了世界。后来变成了坏劫,最后又变成空劫。世界结束。以后会依业力在形成。《俱舍论》,《瑜伽师地论》也有。《俱舍论疏》云: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逾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使有一大诺健那(此云露形神)。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渧如车轴。积水成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问如何水轮。不傍流散。答有余师说。一切有情业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饮食未熟变时。终不流移堕于熟藏。有余师说。由风力持。令不流散。如篅持谷。有情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瞙。故水轮减。唯厚八洛叉。余转成金轮。厚三亿二万二轮。广量其数是同。谓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周围其边数成三倍。谓周围量。成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4
佛教也跟着印度原有思想,相信在宇宙间有一座高工叫须弥(Semuru)。山弱万四千由旬,山根入水八万四千由旬(Yojana)有十六、十七、三十、四十里说。山在大海中,周围有四洲(四*),东胜神洲,南瞻部洲(阎浮提)、西牛货洲、北虚卢洲,或另名称,东毗提诃、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拘罗洲,四洲在海中。须弥山四周有七七海,日月星辰在此中四周围绕。山腰、山顶及其苍空中,都居有许多鬼神,如四 大王众天神,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帝释天神)等。「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长阿含经第十八)须弥山由风轮、水轮、金轮支撑(立世阿毗昙论第二数量品)。 据说世界开始时,先在「空轮」中产生「风轮」,空轮是宇宙的空间,已充满各种构成世界的物质。空轮出现了疾行的流动物质。「风轮」生出了「水轮」,气体的物质变成了液体。最后,从「水轮」中产生出「金轮」,液体不断流转,成了固体。「时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即复造作须弥须山王。…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乃于其中,置大水聚,湛然停积。」(起世经第九)由气体而液体,由液体,由液体而固体,是佛教所信产生世界的过程。 佛教又说世界第一批人类是从天上的「光音天」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他们在天上的福报已经满了,而被下降来世。详见长阿含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世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处。对须弥山的世界观,中国佛教徒中不乏疑信参半之人。例如印顺法师,就要想用新解释来说明须弥山,以便替须弥山的不可信处自圆其说。他说:「须弥山即是北极,四大洲即这个地球上的*,阎浮探限于亚洲一带。真实者说,须弥山系即一太阳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大大王众天,太阳即忉利天。这样,阎浮提扩大为地球的别名。」(佛法概论八五页)但我们以为印顺法是在推翻佛说,自作听明,他的「新佛学」与正统佛经所载的本意,已不知离开了几个十万八千里了。 现在我们要讲「缘起论」与「实相论」。佛教既然不讲神也不信神创造世界,于是,必须用别的理论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及其它种种。由于佛教在印度传播的时间较长,地域相当辽阔,信的人也颇为庞杂,因此,对世界观所产生的思想与突释,也是各倡其说,各成一家,变得相当复杂多端。世界万物到底如何生成变化?佛教用「缘起论」来说明,共有五种缘起论。世界万物究竟是何东西?它们的本质如何?佛教用「实相论」来说明,也共有五种实相论。这两部份道理极其复杂深奥,每一种即可成一专书讨论。我们拟用最扼要简单之法,说明如下。二、五种缘起论:佛教以为世界万物莫不都由缘起而生。有因、有缘,然后生出结果。如撒花种在地(因),藉泥土、阳光等外「缘」,结果便生出花来(果)。此即「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无彼无,此灭彼灭」的缘起观。1、业感缘起论:小乘「有部」主张,以为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甚至众生的生死轮回,都全部由一个「业」(karma)在发动。2、阿赖耶缘起论:大乘唯识学派的思想,由无着(Asanga)及世亲(Vasubanaba)两兄弟于第四世纪在印度所创。在小乘所工的眼耳鼻如身意的六识上,再加上第七末那识(Mana)以及第八阿赖耶识(Alaya)而建立八识思想。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生出世界诸现象的根元,有着静的潜势力,是一切万法的种子,包含有生起迷,悟世界的诸现象种子。这个第八识,其实就是人的「心」。此即「三界唯心,心外无物」的一种观念论的唯心缘起思想。3、真如缘起论:将心的本体这个东西称为「真如」,并以为它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原因。「大乘起信论」中称这个真如为「众生心」,或众生本具的一心。据说,众生的心(真如)之本体,原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但随着善恶之缘,一面坚持其本性,一面便展开了万有诸法的各种差别现象来了。4、法界缘起论:由真如法性自己起动,展开迷悟染净的万有诸法。其实就是众生之心融于万有。5、六大缘起论:这是佛有诸法本源。宇宙间的森罗万象,都无非是他的所现罢了。构成大日如来的六大要素是地、水、火、风、空、识的六大,这六大,借着因缘而展张万有诸法来了,一切人类也具备此六大。因此,佛即众生,众生即佛。如人能明白这点,便是即身成佛了。其实,六大缘起论是把以为宇宙间的一草一木皆为真如的全体显现思想,予以人格化,而产生出大日如来罢了。以上的五种缘起论,第2的阿赖耶缘起论比较多讲。 三、五种实相论:佛教讲缘起,以为世界万象(诸法),都由因缘所生,因此都是「假有」的存在,无本体,无本质,是「空」(Sunya)。是「诸法无我」,「我」是「常一主宰」之意。是「空」,「无我」,意即万物没有它的本质(本体),都不过是借着各种因缘所生罢了。分析万物究竟为停物?是谓「实相论」,大致来说,小乘以为构成万物的要素(法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实在的,万物的本体是永远不灭的,这叫做「我空法有」。大乘与小乘完全不同,不单全然否认万物有本体,永远不灭,而且更以为现的诸现相(诸法),也不过是一种「-假名」的存在罢了,并非真有其物存在,这叫做「我法二空」。 五种实相论是:1、我空法有论:小乘「有部」主张现在的一切存在虽由因缘而成,但一旦因缘消灭,现在的存在也随而消灭。不过构成万物的要素(法体,五位七十五法,仍存在于未来之中,当因缘和合到来时,又再出现。因此,万物的本体,永远不灭。2、我法二空论:成实宗的主张,介于小乘与大乘之间的思想。「我空」,是人的身心,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都是由假的和合而成,没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存在。「法空」,是说不单没有五 蕴之上的自我,甚至连五蕴的诸法也都是无实我,无实体。这种思想亦叫「单是空」与大乘佛教的「缘起空」不同。3、有空中道论:大乘唯识宗的主张。从「有」的立场看世界万物,说三种自性,再从「空」的立场说三种无性。空即有,有即空,空中见有,有中含空,是所谓万有实相的「中道」。4、无相皆空论:大乘始祖印度龙树的思想,叫做「中观论」。他在「中观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并说世界万物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也不去」(即八不中道)。他的整个思想是有人以为万物从因缘所生,藉因缘所灭,但并非如此,人所见的某个现象,看似实有,其实是假有,假的存在,但这个假并非有了「有」才用假,而是中道。介于有无之间,是「非有非空」,此请即空、即中上即假,绝对的这个东西叫做法身,自性清净心,诸法实相。龙树的主要目的,是要攻破当时小乘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说,所以主张万物不生不灭,其本来面目且是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5、诸法实相论:天台宗的主张,受了龙树的影响。万物的现象即是它的本体,现象外无本体。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以及桃红柳绿等各种现象,即是它的存在相,是法性真如的真姿相。例如从某方面看一朵花是实在存在,是「有」,但它无非因缘所成,不久便会消灭无存,故不过是假有,前者是有,后者是无,两者都对都不对,故能说花之存在,既是有,既是无,亦即既有既无,亦即超越有无,同时亦包含「有无之中道实相。超越相对之绝对,真的绝对这个东西便是诸法实相了。一切世上的存在物,这个东西便是法性的全显,是全体的部份。鲜花散落看似无常,但这个现象却是花的常住之相,从无常中看常住,就是天台宗观物的立场。但如将无常看作无常,将常住常看作常住,便是所谓妄见了。 如根据大乘佛教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既无开始,也无结束,就像车轮般永远旋转不停,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圆形的。说也有趣,佛教的许多思想都属圆形,如六道轮回即是。佛教由于不讲神创造世界,所以从人的方面出发来看世界。结说来说去,仍都在人的「心 」这一个问题上兜圈子,换句话说,人的心才是决定世界万物的或有或无,或甚至到达有无不分的地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4
看《起世经》世界的形成是众生的业力,由业力产生业力风轮,风轮凝聚成水轮,水轮成金轮,形成世界,在经过成劫,然后经过住劫,有了世界。后来变成了坏劫,最后又变成空劫。世界结束。以后会依业力在形成。《俱舍论》,《瑜伽师地论》也有。《俱舍论疏》云: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逾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使有一大诺健那(此云露形神)。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渧如车轴。积水成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问如何水轮。不傍流散。答有余师说。一切有情业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饮食未熟变时。终不流移堕于熟藏。有余师说。由风力持。令不流散。如篅持谷。有情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瞙。故水轮减。唯厚八洛叉。余转成金轮。厚三亿二万二轮。广量其数是同。谓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周围其边数成三倍。谓周围量。成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