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09 10: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3 04:41
三新村根据习惯和自然条件,以种植水稻为主,早晚两造。冬种蚕豆、小麦,一年三造可收。旱地种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解放后兴修水利、平整耕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品种,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在水、土、种、肥、密、保、工、管上狠下工夫,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尤其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科学种田,实行塑盘育秧抛秧。取得水稻产量大幅度的增长,实现了亩产超千斤,其它农作物也取得不同程度的增长。
由于地少人多,村民一年两造按季节种完水稻的同时,寻找工副业门路,争取提高现金收入,在劳动力出路方面,大概分两个时期。一是集体化时期(1955——1979年)由公社、大队、生产队统一安排,除集体出勤外,业余时间在自留地、饲料地种些蔬菜和经济作物,养鸡、鸭等作为副业收入。二是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一九八零年)普遍是女人在家种田、养猪等,男人出外做工。有的农户按自己的技能从事粮食加工、养鱼种果,全村现有加工厂四间,红砖厂一间。养鱼专业户十户,水面百余亩。种果专业户十户80多亩,农户在政策引导下各显其能。2005年全村人平收入3700元。由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放宽了政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地增加。农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村家家户户建有新房,装有电话、电视。据统计有六十八户村民还在城市购置了新房。真正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随着形势的发展,交通工具也不断的更新,自行车基本淘汰,大部分农户购有一两部摩托车,个别家庭已经买上小汽车。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工具更新,农村原有乡道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路通财通,一九九四年下楼至鲤麻桥开辟了一条一公里长的泥沙公路连接兴叶公路,一九九八年至二OO五年,得上级的支持和在外乡贤募捐、村民自愿捐款,筹集资金对道路进行改造、扩大,路两边砌石,路面实行水泥硬底化,目前全村水泥硬底化约六公里,七个自然村十八个村民小组之间可全面通行汽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发塘肚里,调整排灌系统,一九七七年对麻岭河、西山河进行了改造,对河床比地面高出三米多的麻岭河实行了230米两面砌石,新建水闸三个。二OO二年用上级支持和群众的捐款实行了山水田林路改造,由引仙沟至下楼砌石一千多米,由下楼至翻身楼两千多米,由下楼至长岭尾一千多米,由上楼至八角亭一千多米实行“三面光”工程。二OO三年冬,由岭尾至井下西山河改造,庄上村民捐款四千多元,政府拨款两万多元,共计用款三万多元。二OO四年,由乐善郭汉彬捐款一万八千元对麻岭河段清理扫障。二OO五年,“大禹杯”项目在三新村落实,由翻身楼至宋屋排灌沟一千五百米全线砌石,以上“三面光”工程的落实,提高了排灌能力,改善了农田耕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