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的起源是怎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7:0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26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27
“唐卡”是藏语。“唐”的含意与空间有关,表示广袤无边。就像在一块布上,既可画几百甚至上千尊佛,也可只画一尊佛。“卡”有点像魔术,指的是空白被填补。唐卡,其实也就是*的卷轴绘画。
据说*第一幅唐卡画的*女神白拉姆,就是吐蕃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画就的。*每个受过传统训练的画师,都说得出这个传说。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唐卡源于吐蕃时的文告和僧人讲经说法时随处悬挂的布画,历史长达1400多年。也有人深信早在更为久远的象雄古国唐卡便已出现。
经考证,唐卡的形式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藏民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为随身携带的庙宇。毕竟,唐卡比塑像更轻,也不同于壁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哪怕是一根树枝上,就能成为一种象征,让藏民们祈祷、礼拜、观想,或保佑去世的亲人。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择吉日而向广大信众示现,当其缓缓展开后,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
*人把唐卡画师统称为“拉日巴”,意思是画佛或神的人,他们手中都有一份世代相传的范本,须得遵循。这范本往往隐匿于密存的经典中,记载着至少八种成套的造像尺度,无论是姿态庄严的静相神佛,还是神情威猛的怒相神佛,所有的造像都有相应的比例,不得修改。
唐卡至今犹存的最大秘密恰恰在于“因循守旧”。这个词汇在此却象征着唐卡的光荣传统,每一位画师正是因为坚守这一传统而成为文化记忆的复制者。
产生并且延续这种奇异魅力的另一个秘密是颜料。唐卡所有的颜料皆取自大地,不是珍贵的矿物就是稀罕的植物,其配制则完全靠手工操作,过程缓慢而复杂,甚至跟人的力气有关,比如白色和*可以由年轻男人来打磨,但蓝色和绿色则需要体弱无力的人慢慢地研磨。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可以历经沧桑却不变色。其中对金色不可或缺的应用乃唐卡绝技。
别具一格的唐卡从未像今天这样广为人知,一些被称为“新唐卡”的绘画注入了日新月异的信息,如拖拉机、汽车、飞机等象征物质进步的符号。更多的“新唐卡”还借鉴中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冀望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可“旧唐卡”的画师颇不以为然。
值得关注的是一度失传的藏画颜料如今正面临着矿源短缺甚至丧失的问题。如花青和蓝绿被喻为颜料中的“王子”,是唐卡绘画不可或缺的色彩,加工制作这两种颜料的矿石主要分布在拉萨附近的尼木县和昌都地区的两座矿山上,尤以尼木的矿石最适合加工。但近几年来,该矿山已被当地有关部门卖给某矿业开发公司用来炼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27
细究唐卡的起源,“唐卡”这一名称的产生,藏地制作唐卡的习俗产生于何时及流行的情景,现加以简略分析。一些史书认为“唐卡”这一名称是由汉语直接音译过来的,其制作习俗也源自汉地。我们认为虽然没有看到前代可信的、来源确凿的合适史料,下如此论断把握还大,然而对此加以梳理还是清楚的:一些藏文史*载,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噶尔迎请文成公主入藏,带有觉卧释迦牟尼像、十八种工巧书籍、大部医书共八十种物品入藏,双方开始互派弟子。赤松德赞建桑耶寺时,据说挂有三幅大的丝缎唐卡。对此,一些史书说“丝唐”就是音译的汉语“丝(缎)唐(卡)”,就其意义的演变来说,“丝唐”的说法,其义尚需探究,但无论如何,藏王赤松德赞时,在整个藏区,唐卡的制作已极为盛行。
非常遗憾,作者在书中没有给出任何确凿的文献出处,但我们根据这条线索,通过作为桑耶寺志的《巴协》,发现该书在叙述建造桑耶寺中层时,曾提到有三幅丝缎唐卡,藏文写怍dar-thang-chen-po-gsum,或许这是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的记载唐卡的藏文文献。《巴协》成书于12世纪前后,由此观之,“唐卡”一词在公元11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使用了,这一时期也是西夏唐卡绘画的兴盛时期。《巴协》此段文字特别提到的桑耶寺二层悬挂的“大丝缎唐卡”或“大唐卡”,说明这一时期流行的一种绘制大唐卡的风气,我们在现今存世的11-12世纪的一些唐卡作品中看到这种类型的大唐卡,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无量寿佛,画幅尺寸138×106厘米;洛杉矶郡立博物馆的无量寿佛大唐卡,这幅唐卡断代在12世纪后期,画面尺寸是259×175厘米。《巴协》所记的“丝缎唐卡”事有所本,更重要的是这一事实说明唐卡并非巴勒和图齐教授所言唐卡只是绘于棉布之上的。《巴协》所记dar-thang以及dar-thang到si-thang的词义转化,说明汉地绘画在*唐卡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传统文献记载说,松赞干布的王妃蒙萨赤姜(mong-bzav-khri-lcam)历建叶尔巴寺(yer-pa-gsang-sngags-gling)藏有一套二十三幅丝绸罗汉图,人称“叶尔巴尊者”(yer-pa-rwa-ba-ma)。这些“丝唐”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绘画,*很多画家都据此作画,楚布寺(mtshur-phu)藏二十三幅尊者像就是根据“叶尔巴尊者”绘制的十六罗汉。根据叶尔巴寺所出文物和早至12世纪的《巴协》对dar-thang的记载,可见此说不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28
百度搜索唐卡就都出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26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27
“唐卡”是藏语。“唐”的含意与空间有关,表示广袤无边。就像在一块布上,既可画几百甚至上千尊佛,也可只画一尊佛。“卡”有点像魔术,指的是空白被填补。唐卡,其实也就是*的卷轴绘画。
据说*第一幅唐卡画的*女神白拉姆,就是吐蕃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画就的。*每个受过传统训练的画师,都说得出这个传说。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唐卡源于吐蕃时的文告和僧人讲经说法时随处悬挂的布画,历史长达1400多年。也有人深信早在更为久远的象雄古国唐卡便已出现。
经考证,唐卡的形式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藏民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为随身携带的庙宇。毕竟,唐卡比塑像更轻,也不同于壁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哪怕是一根树枝上,就能成为一种象征,让藏民们祈祷、礼拜、观想,或保佑去世的亲人。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择吉日而向广大信众示现,当其缓缓展开后,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
*人把唐卡画师统称为“拉日巴”,意思是画佛或神的人,他们手中都有一份世代相传的范本,须得遵循。这范本往往隐匿于密存的经典中,记载着至少八种成套的造像尺度,无论是姿态庄严的静相神佛,还是神情威猛的怒相神佛,所有的造像都有相应的比例,不得修改。
唐卡至今犹存的最大秘密恰恰在于“因循守旧”。这个词汇在此却象征着唐卡的光荣传统,每一位画师正是因为坚守这一传统而成为文化记忆的复制者。
产生并且延续这种奇异魅力的另一个秘密是颜料。唐卡所有的颜料皆取自大地,不是珍贵的矿物就是稀罕的植物,其配制则完全靠手工操作,过程缓慢而复杂,甚至跟人的力气有关,比如白色和*可以由年轻男人来打磨,但蓝色和绿色则需要体弱无力的人慢慢地研磨。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可以历经沧桑却不变色。其中对金色不可或缺的应用乃唐卡绝技。
别具一格的唐卡从未像今天这样广为人知,一些被称为“新唐卡”的绘画注入了日新月异的信息,如拖拉机、汽车、飞机等象征物质进步的符号。更多的“新唐卡”还借鉴中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冀望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可“旧唐卡”的画师颇不以为然。
值得关注的是一度失传的藏画颜料如今正面临着矿源短缺甚至丧失的问题。如花青和蓝绿被喻为颜料中的“王子”,是唐卡绘画不可或缺的色彩,加工制作这两种颜料的矿石主要分布在拉萨附近的尼木县和昌都地区的两座矿山上,尤以尼木的矿石最适合加工。但近几年来,该矿山已被当地有关部门卖给某矿业开发公司用来炼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27
细究唐卡的起源,“唐卡”这一名称的产生,藏地制作唐卡的习俗产生于何时及流行的情景,现加以简略分析。一些史书认为“唐卡”这一名称是由汉语直接音译过来的,其制作习俗也源自汉地。我们认为虽然没有看到前代可信的、来源确凿的合适史料,下如此论断把握还大,然而对此加以梳理还是清楚的:一些藏文史*载,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噶尔迎请文成公主入藏,带有觉卧释迦牟尼像、十八种工巧书籍、大部医书共八十种物品入藏,双方开始互派弟子。赤松德赞建桑耶寺时,据说挂有三幅大的丝缎唐卡。对此,一些史书说“丝唐”就是音译的汉语“丝(缎)唐(卡)”,就其意义的演变来说,“丝唐”的说法,其义尚需探究,但无论如何,藏王赤松德赞时,在整个藏区,唐卡的制作已极为盛行。
非常遗憾,作者在书中没有给出任何确凿的文献出处,但我们根据这条线索,通过作为桑耶寺志的《巴协》,发现该书在叙述建造桑耶寺中层时,曾提到有三幅丝缎唐卡,藏文写怍dar-thang-chen-po-gsum,或许这是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的记载唐卡的藏文文献。《巴协》成书于12世纪前后,由此观之,“唐卡”一词在公元11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使用了,这一时期也是西夏唐卡绘画的兴盛时期。《巴协》此段文字特别提到的桑耶寺二层悬挂的“大丝缎唐卡”或“大唐卡”,说明这一时期流行的一种绘制大唐卡的风气,我们在现今存世的11-12世纪的一些唐卡作品中看到这种类型的大唐卡,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无量寿佛,画幅尺寸138×106厘米;洛杉矶郡立博物馆的无量寿佛大唐卡,这幅唐卡断代在12世纪后期,画面尺寸是259×175厘米。《巴协》所记的“丝缎唐卡”事有所本,更重要的是这一事实说明唐卡并非巴勒和图齐教授所言唐卡只是绘于棉布之上的。《巴协》所记dar-thang以及dar-thang到si-thang的词义转化,说明汉地绘画在*唐卡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传统文献记载说,松赞干布的王妃蒙萨赤姜(mong-bzav-khri-lcam)历建叶尔巴寺(yer-pa-gsang-sngags-gling)藏有一套二十三幅丝绸罗汉图,人称“叶尔巴尊者”(yer-pa-rwa-ba-ma)。这些“丝唐”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绘画,*很多画家都据此作画,楚布寺(mtshur-phu)藏二十三幅尊者像就是根据“叶尔巴尊者”绘制的十六罗汉。根据叶尔巴寺所出文物和早至12世纪的《巴协》对dar-thang的记载,可见此说不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28
百度搜索唐卡就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