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后人的启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8:3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26 11:28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26 11:28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26 11:28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19:20
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
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作“人间如梦”)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
不妨先看其人生体验:苏轼才气横溢,青年得志,刚中进士就获得了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和“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美誉,由此看来“平步青云”似非难事。岂料世路多艰,风波迭起,他的大半辈子却是在宦海中跌翻了两大跟斗(一次是被贬黄州,另一次更远贬岭南),差一点穷老送终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岛。
命运对他的这番捉弄,生活遭遇的荣悴剧变,自然会引发他“人生如梦”的心理反响。对这种因身世际遇产生强烈反差而引起“人生如梦”感触的情况,熟悉古典文学的读者一点也不会感到诧异。早在唐人小说《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中。
主人公卢生和淳于棼不就因经历过一番由高官显爵而衰老病薨或削职回乡的人生变幻,从而创造了“黄粱一梦”和“南柯一梦”的成语吗?因此,苏轼的“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并非泛泛而发,实际融入了他自身的人生体验。
东坡先生这种对于人生的困境或者顺境都淡然面对的处世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扩展资料:
苏轼人生转折事件: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19:20
豁达的人生态度,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在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自不变者观: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自不变者观:水、月、人、我,一切都无增减,没有变化。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有为的生命仍其永恒的价值。况且,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慷慨,馈赠给你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无穷无尽,任你享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19:19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19:21
大江东去 浪涛尽 乃他的豪放 把酒问青天乃他的气势 现在社会缺的就是精神 永远的追随者米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19:17
别回答 一看 就知道 是考试卷子上的问题 哎 现在的学生啊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后人的启发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
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学到了什么?
苏轼对我们的生活启示:要随遇而安,要泰然自若,要不屈不挠,学无止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戒骄戒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发奋努力,才会有收获,大文豪尚且如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要引以为戒。苏东坡一生忧国忧民,所到之处,为百姓做许多的好事实事,造福一方。深得民众爱戴。...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后人的启发
豁达的人生态度,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对苏轼的历史评价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
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态度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态度中得到的启示有临危不乱、豁达等启示,详细介绍如下:1、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
苏轼的一生经历对现在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但是他没有对命运低头,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之下,调动自己的全部能量,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来同困难作斗争,不仅没有妥协,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之下做出了成绩,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即使在他人生最灰暗的时候,他写出的诗词还是非常积极的,斗志昂扬的。苏东坡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就是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要扎...
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洒脱)
苏轼在生活中常常保持着知足常乐的心境。他曾经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物质的淡泊和对自己命运的接受。苏轼知道人生并不完美,总会有得失,所以他选择了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不为得失所困扰,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三、苏轼的人生态度给予我们的启示 1.积极面对困境 苏轼的...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不仅以其卓越的诗文才华闻名于世,更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后人的敬仰。他一生历经风雨,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将生活中的困苦视为磨练自己性格的机会。在黄州时,他写下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后人的启发
中。主人公卢生和淳于棼不就因经历过一番由高官显爵而衰老病薨或削职回乡的人生变幻,从而创造了“黄粱一梦”和“南柯一梦”的成语吗?因此,苏轼的“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并非泛泛而发,实际融入了他自身的人生体验。东坡先生这种对于人生的困境或者顺境都淡然面对的处世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如何看待苏轼达观济世情怀
苏轼的达观济世情怀,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后人以深沉的感悟。他的诗词作品,无论是豪放的还是婉约的,都充满了丰饶充盈的诗词,对后世的无尽滋养,他的诗词作品,无论是豪放的还是婉约的,都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济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