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论证角度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8:1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7:14
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类。论证某一论点的真,叫做立论文;论证某一论点的假,叫做驳论文。
立论文:
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
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
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
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文:
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论点。
3、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
立论的主要依据是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这个项目证明是值得研究的。
简而言之,需要研究的原因和内容。这样,项目评审专家就可以作为衡量申请人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相关知识水平和选题的科学依据。因此,申请人在撰写论证依据时,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广泛的研究。
立论依据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列举相关参考文献。文献应当涵盖研究领域发展的各重要阶段的成果及发展方向。这些文献是论证的主要科学依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7:15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那些?
如何快速形成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这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办法是有的,那就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掌握几种有用的论证模式。文无定法,但亦有法。法,就是方法、技巧。这不是哪个人凭空杜撰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写作实践的结晶。有人担心,学生掌握一点“方法”“技巧”,甚至“模式”,会束缚他们的思路,会写出“千人一面”的八股文。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儿道理,但只要引导得当,“有法”而不死于法,“有法”而能变通,就不会有什么消极的影响。如果从根本上否定“法”,还谈什么“变通”呢?事实上,我们的作文训练之所以常常成效甚微,正是因为缺乏“法”的指导。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说结构的基本模式”,就是指论说文布局谋篇的基本“法”、基本套路。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说完了一层接着说哪一层,总要有个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从实践中选择出来的,而选择的标准又常是由效果好坏来定的。一种次序用久用多了,就成了传统,成了“模式”。所以这“模式”是文章结构规律的反映,是帮助人写得快、写得好的工具。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基本的结构模式:
一、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几个字受了“八股”的牵累,名声不大好,实际上它反映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且不说相当数量的绝句、律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是现在报刊上的论说文,运用“起承转合”的也并不少见。比如韩愈的《师说》,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这就是“起”。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讲从师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所以“必从师”;而且“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从师”应是以“道”为转移的。——这就是“承”,是从正面承接而下,论述自己的观点。接着一句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揭示种种耻于从师的行为和言论,以及由于耻于从师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所谓“君子”,其智乃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就是“转”,由前边的正面论述“转”到对错误言行的批评,是从反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举孔子的言行为证,既扣住了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又把正反两面的论述绾结起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合”,是总结,是综合,是论证的结束。再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便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进一步加以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是“起”。接着就是“承”,分别从“赂者”力亏而亡和“不赂者”失援而亡两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两段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正面论述之后,就此“打住”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又“转”出一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假设句,是从反面设想“不赂”之策,抗击之行。这一“转”不仅使前面的论述有了衬托,更加有力,而且也为讽喻宋王朝统治者埋下伏笔。“悲夫”之后为“合”,把“亡”之教训和“不亡”之出路总而论之,结束论说的过程。
“起承转合”作为一种基本模式,有其共同特点。但它又不是僵死的,而是可以灵活变通的。首先,“起”就有不同的起法。直申观点是“起”,提出问题也是“起”;像《师说》那样“一言以蔽之”是“起”,像《六国论》那样既有“总说”又有“分说”也是“起”。“承”,也有不同的承法。从正面展开论述是“承”,从反面展开论述也是“承”;从几个方面、几个层次去说是“承”,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去展开也是“承”。“转”也有不同的转法。上面是“正承”就可以“反转”,上面是“反承”就可以“正转”;批评谬论是“转”,从反面设想也是“转”。“合”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可以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可以不同,可以止于认识,也可以落到实践,等等。如此变通起来,不就丰富了吗?而且,“起承转合”四步,也不见得篇篇俱全,可以无“起”,也可以不“转”,有时又不必去“合”。这正如使用比喻,典型的比喻结构是“本体像喻体一样如何如何”,但在言语实践中,本体可以不出现,比喻词可以不出现,那表示相似点的“如何如何”也可以不出现。又好像使用三段论推理,完整的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的,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可以省去其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两部分。“模式”的使用,在于适应内容的需要,适应生活的需要。有了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意识,“模式”就可大派用场了。
二、逻辑推理式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的结构并不是人们主观创造的东西,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固定下来的。形式逻辑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但它同时也帮助人们表达。在议论文写作中,形式逻辑所揭示的种种思维形式和规律都是很有用处的。而对“论说结构”来说,可直接移用的就是“推理”。
推理是一种思维形式,它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所推出的判断叫“结论”,由前提推出结论要有一定的方式,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每一种推理的形式,都可以直接构成议论文的“论说结构”。
例如:
一切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都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
这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演绎推理,所以又叫“三段论”。前两段叫“前提”,第三段就是“结论”。第一个前提表述了一个进步的价值观,第二个前提表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根据这两个前提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是对个别事物——张思德的死作出的价值判断。假如我们写议论文,要对张思德的死发表见解,而这见解就是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我们就不妨把这个推理结构作为自己文章的论说结构:第一层就阐述“一切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都比泰山还重”,第二层就说明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最后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稍加发挥,即可结束全文。
再如: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我们是真心实意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个“三段论”的第一个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设复句,表述了一个普遍的真理;第二个前提表达了一种意愿,一种决心,肯定了第一个前提中的结果;由此推出结论,肯定了第一个前提中的条件。假若我们要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妨以此为文章的基本框架,形成论证结构。
再如:
对于青年人的求异思维有三种不同的态度:或者加以正确的引导,或者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或者坚决反对,强行压抑。我们不应该去指手画脚地批评,也不应该去反对,去压抑。所以,我们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
这也是一个“三段论”,不过它的第一个前提是一个选择复句,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对待青年人的求异思维基本上也就是这三种态度了),这三种态度是彼此排斥的。第二个前提否定了两种态度,从而推出结论,肯定了唯一可取的正确态度。如果我们想写一篇文章,论述“对青年人的求异思维应取正确引导的态度”,就可以把这个推理结构作为文章的论证结构。
上面说的都是“演绎推理”,都是“三段论”。归纳推理形式也可用来作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演绎推理不同的是,归纳推理不是从一般推出个别,而是由个别、特殊推出一般,是从特殊的、个别的事实中推出普遍性结论。邹韬奋先生的《呆气》一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归纳推理”结构:
要鼓起勇气和保持正气,需要有呆气;研究任何学问要求造诣深邃,需要有呆气;投身*事业以拯救同胞,需要有呆气;欲能忠于职守,需要有呆气;要交可靠的朋友,也需要有几分呆气。所以,呆气好处极大,不可没有。
从第一段开始,每层说一个方面,连续几层已把人生的各个方面差不多都说到了;既然无论干什么都非有几分呆气不可,“人不可不有几分呆气”的结论就不可动摇了。贾谊的《过秦论(上)》也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论证结构,且它不是分别列举许多个别事实,而是对“秦”这一个典型事实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文章先用大量笔墨述说秦发展强盛以至统一天下而后暴亡的历史事实(这叙事中已自有褒贬在内,即其叙事的角度是为自己的观点服务的),然后对比分析(秦自身前后的对比,陈涉与山东六国的对比),指出其中的因果必然性,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这个结论的可信性不仅在于前面的叙事,而且在于后面的一段析理。文章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说服力是很强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7:15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7:14
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类。论证某一论点的真,叫做立论文;论证某一论点的假,叫做驳论文。
立论文:
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
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
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
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文:
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论点。
3、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
立论的主要依据是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这个项目证明是值得研究的。
简而言之,需要研究的原因和内容。这样,项目评审专家就可以作为衡量申请人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相关知识水平和选题的科学依据。因此,申请人在撰写论证依据时,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广泛的研究。
立论依据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列举相关参考文献。文献应当涵盖研究领域发展的各重要阶段的成果及发展方向。这些文献是论证的主要科学依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7:15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那些?
如何快速形成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这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办法是有的,那就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掌握几种有用的论证模式。文无定法,但亦有法。法,就是方法、技巧。这不是哪个人凭空杜撰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写作实践的结晶。有人担心,学生掌握一点“方法”“技巧”,甚至“模式”,会束缚他们的思路,会写出“千人一面”的八股文。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儿道理,但只要引导得当,“有法”而不死于法,“有法”而能变通,就不会有什么消极的影响。如果从根本上否定“法”,还谈什么“变通”呢?事实上,我们的作文训练之所以常常成效甚微,正是因为缺乏“法”的指导。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说结构的基本模式”,就是指论说文布局谋篇的基本“法”、基本套路。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说完了一层接着说哪一层,总要有个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从实践中选择出来的,而选择的标准又常是由效果好坏来定的。一种次序用久用多了,就成了传统,成了“模式”。所以这“模式”是文章结构规律的反映,是帮助人写得快、写得好的工具。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基本的结构模式:
一、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几个字受了“八股”的牵累,名声不大好,实际上它反映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且不说相当数量的绝句、律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是现在报刊上的论说文,运用“起承转合”的也并不少见。比如韩愈的《师说》,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这就是“起”。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讲从师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所以“必从师”;而且“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从师”应是以“道”为转移的。——这就是“承”,是从正面承接而下,论述自己的观点。接着一句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揭示种种耻于从师的行为和言论,以及由于耻于从师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所谓“君子”,其智乃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就是“转”,由前边的正面论述“转”到对错误言行的批评,是从反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举孔子的言行为证,既扣住了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又把正反两面的论述绾结起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合”,是总结,是综合,是论证的结束。再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便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进一步加以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是“起”。接着就是“承”,分别从“赂者”力亏而亡和“不赂者”失援而亡两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两段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正面论述之后,就此“打住”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又“转”出一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假设句,是从反面设想“不赂”之策,抗击之行。这一“转”不仅使前面的论述有了衬托,更加有力,而且也为讽喻宋王朝统治者埋下伏笔。“悲夫”之后为“合”,把“亡”之教训和“不亡”之出路总而论之,结束论说的过程。
“起承转合”作为一种基本模式,有其共同特点。但它又不是僵死的,而是可以灵活变通的。首先,“起”就有不同的起法。直申观点是“起”,提出问题也是“起”;像《师说》那样“一言以蔽之”是“起”,像《六国论》那样既有“总说”又有“分说”也是“起”。“承”,也有不同的承法。从正面展开论述是“承”,从反面展开论述也是“承”;从几个方面、几个层次去说是“承”,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去展开也是“承”。“转”也有不同的转法。上面是“正承”就可以“反转”,上面是“反承”就可以“正转”;批评谬论是“转”,从反面设想也是“转”。“合”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可以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可以不同,可以止于认识,也可以落到实践,等等。如此变通起来,不就丰富了吗?而且,“起承转合”四步,也不见得篇篇俱全,可以无“起”,也可以不“转”,有时又不必去“合”。这正如使用比喻,典型的比喻结构是“本体像喻体一样如何如何”,但在言语实践中,本体可以不出现,比喻词可以不出现,那表示相似点的“如何如何”也可以不出现。又好像使用三段论推理,完整的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的,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可以省去其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两部分。“模式”的使用,在于适应内容的需要,适应生活的需要。有了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意识,“模式”就可大派用场了。
二、逻辑推理式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的结构并不是人们主观创造的东西,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固定下来的。形式逻辑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但它同时也帮助人们表达。在议论文写作中,形式逻辑所揭示的种种思维形式和规律都是很有用处的。而对“论说结构”来说,可直接移用的就是“推理”。
推理是一种思维形式,它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所推出的判断叫“结论”,由前提推出结论要有一定的方式,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每一种推理的形式,都可以直接构成议论文的“论说结构”。
例如:
一切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都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
这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演绎推理,所以又叫“三段论”。前两段叫“前提”,第三段就是“结论”。第一个前提表述了一个进步的价值观,第二个前提表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根据这两个前提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是对个别事物——张思德的死作出的价值判断。假如我们写议论文,要对张思德的死发表见解,而这见解就是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我们就不妨把这个推理结构作为自己文章的论说结构:第一层就阐述“一切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都比泰山还重”,第二层就说明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最后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稍加发挥,即可结束全文。
再如: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我们是真心实意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个“三段论”的第一个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设复句,表述了一个普遍的真理;第二个前提表达了一种意愿,一种决心,肯定了第一个前提中的结果;由此推出结论,肯定了第一个前提中的条件。假若我们要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妨以此为文章的基本框架,形成论证结构。
再如:
对于青年人的求异思维有三种不同的态度:或者加以正确的引导,或者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或者坚决反对,强行压抑。我们不应该去指手画脚地批评,也不应该去反对,去压抑。所以,我们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
这也是一个“三段论”,不过它的第一个前提是一个选择复句,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对待青年人的求异思维基本上也就是这三种态度了),这三种态度是彼此排斥的。第二个前提否定了两种态度,从而推出结论,肯定了唯一可取的正确态度。如果我们想写一篇文章,论述“对青年人的求异思维应取正确引导的态度”,就可以把这个推理结构作为文章的论证结构。
上面说的都是“演绎推理”,都是“三段论”。归纳推理形式也可用来作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演绎推理不同的是,归纳推理不是从一般推出个别,而是由个别、特殊推出一般,是从特殊的、个别的事实中推出普遍性结论。邹韬奋先生的《呆气》一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归纳推理”结构:
要鼓起勇气和保持正气,需要有呆气;研究任何学问要求造诣深邃,需要有呆气;投身*事业以拯救同胞,需要有呆气;欲能忠于职守,需要有呆气;要交可靠的朋友,也需要有几分呆气。所以,呆气好处极大,不可没有。
从第一段开始,每层说一个方面,连续几层已把人生的各个方面差不多都说到了;既然无论干什么都非有几分呆气不可,“人不可不有几分呆气”的结论就不可动摇了。贾谊的《过秦论(上)》也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论证结构,且它不是分别列举许多个别事实,而是对“秦”这一个典型事实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文章先用大量笔墨述说秦发展强盛以至统一天下而后暴亡的历史事实(这叙事中已自有褒贬在内,即其叙事的角度是为自己的观点服务的),然后对比分析(秦自身前后的对比,陈涉与山东六国的对比),指出其中的因果必然性,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这个结论的可信性不仅在于前面的叙事,而且在于后面的一段析理。文章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说服力是很强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7:15
。。。。。。。。。。。。
论证角度有哪些
论证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逻辑角度。论证需要有清晰的逻辑链条,从论点出发,逐步展开论述,确保每个论点都与主题紧密相连,逻辑严密。二、事实角度。论证应当基于事实进行,包括历史事实、统计数据等,确保论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三、理论角度。可以引用相关理论或学说来支持论证,这些理论或学说应当是公认...
论证角度有哪些
1. 专家权威:引用专家、学者、权威机构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来支持论点。2. 经验权威:引用自身或他人的亲身经历、观察或实证数据来支持论点。3. 历史权威:引用历史事件、经验或传统的权威性,来支持论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三、伦理论证角度:1. 道德伦理:用伦理道德原则来支持或反驳论点,涉及到对善恶、...
论证的角度有哪些
论证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逻辑角度 论证过程中,逻辑角度是至关重要的。论证需要有明确的观点,并且该观点需要通过合理的推理和逻辑来证明。逻辑角度包括论证的逻辑结构、推理的合理性以及论点的连贯性等。在论证时,要确保所使用的逻辑推理是合理的,能够支持观点,并且论点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形成一...
论证角度有哪些
论证角度有: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
议论文有哪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 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一、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方法在论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二、1. 事实论证:事实论证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持论点的真实性。这种方法通过列举真实的事件、数据或研究成果,为观点提供有力的证据,使读者更加信服。
高考语文详解:议论文的论证手法
议论文的论证手法包括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分别从不同角度支撑文章观点。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常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例子需典型、新颖、简洁,避免过于老套或冗长,确保支撑论点的有效性。比喻论证则借助类比,以一个例子指代另一个,通过批评第一个例子来间接...
议论文的论证角度有哪些
议论文主要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别,它们分别针对论点的真实性或假定性进行论证。立论文旨在表达作者的见解,要求对论题有准确理解,论据充分且逻辑清晰。立论的依据通常基于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分析,包括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此证明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申请人需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
议论文的论证角度有哪些
立论文: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驳论文: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提出论点、证明...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分别都有什么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等。1、事实论证 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该方法运用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