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06 20:0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2:36
“现在人们都提倡带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我也想试试。”闺蜜说道。
当听到她说“吃苦教育”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是什么意思。记得有一次在育儿讲座中,也听到了不少宝妈提到了这个词语。并且深以为在现在的社会中,给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能够训练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吃苦教育,在父母们的意识中,带娃体验“农家乐摘菜”就是“吃苦教育”吗?
风靡的吃苦教育,真的适合孩子吗?
老人常说:“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吃苦精神,看看我们小时候,吃糠咽菜,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小小年纪就明白生活的不易,懂得体谅父母,花钱节省。”
吃苦,简单来说就是承受痛苦,经历艰难。
但在物质生活极度丰盈的今天,家长们都是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即使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也没有啥吃苦的机会。
所以,当有人提出要给现在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时,妈妈们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于给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强化教育。这有意义吗?
一方面,心血来潮的“吃苦”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我闺蜜一样,发现孩子浪费粮食,就想要带娃去体验一下农耕生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是一种学习和历练吗?也许他们只会认为是爸爸妈妈带着去周末亲子活动,是在休闲娱乐。
另一方面,父母不具备吃苦精神,孩子也很难做到。
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的镜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吃喝穿戴随心所欲,孩子又如何能学会吃苦?想要孩子吃苦,就人为的、刻意的去创造一种环境,显然做戏的成分过于浓重。况且这种为了吃苦而吃苦的做法,劳民伤财,对孩子会有什么实质性教育意义吗?
要说,孩子需不需要具备吃苦的精神,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吃苦教育”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正确认识吃苦教育
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号召大家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国外的“吃苦教育”,也常常拿来被我们津津乐道:
A. 在日本的育儿教育中,有句话这么说的: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B. 德国法律规定,孩子满14周岁就需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一来培养劳动能力,二来建立社会责任感。
C. 瑞士则要求初中毕业后把女孩子送去有教养的人家当女佣,劳动的同时可以学习语言。
D. 美国南部的州立学校规定,学生在不带钱的前提下,能够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
从这些国家的做法总结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点:吃苦是一件持之以恒,融入日常是生活的事情。也就是说,要通过持久的外在作用力,转化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因此,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吃苦的含义,那么这种吃苦行为就需要具备三种意义才有效。
第1、 导向意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2、 激励意义:吃苦过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精神激励。
第3、 评价意义:在吃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获得满足感,能够经得起评价。
“四力”代替“吃苦教育”
父母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目的无外乎是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以求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那么基于这样的目的,在孩子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四力”入手,效果比刻意“吃苦”要好很多。
1、 避险力
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远离灾难,具备远离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的能力。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险情”。比如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在工作中遇到不怀好意的同事等。
2、 钝感力
有时候反应“迟钝”也是一种能力,不被外界的否定评价所影响,自己活的无忧无虑,避免自寻烦恼。
3、 抗挫力
抗挫力,是衡量一个人心里承受能力,遭遇挫折后内心复原能力的标尺。一个具备抗挫折能力的人,你还担心他不具备吃苦的能力吗?
4、 删除力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顺心。教会孩子具备忘掉烦恼,不畏过去、不惧将来的能力,当身处沼泽困境的时候,能自己尽快的重整旗鼓,再次出发。
凌晨妈妈来叨叨:
无论是“吃苦教育”,还是培养孩子的“四力”,都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体现。生怕孩子远离自己的那一天,不具备处理外界纷扰的能力。我们无法一直陪着孩子走,教会他们有一个好心态,自身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能够给予孩子永恒之爱的做法。
凌晨妈妈来叨叨: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给你带来一点帮助。(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2:37
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真的不要给彼此太多的压力,一切顺其自然,而且作为家长也要努力做到更优秀,这样才能树立好榜样。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2:37
我觉得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知道孩子的心里想法,这样才能了解孩子,孩子也会了解你。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2:38
我认为应该从孩子的教育点出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