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过年都要打一碗白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08 02: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05:37
每到年下祭祖,必然要煮肉、吃肉。
打一碗白煮肉
白煮肉
肉取五花大块,置于锅中,白水煮约2至3小时,先大火,再小火,中途不添水、不翻搅。待肉煮熟,以刀片之,或厚或薄、或大或小,厚者如箸、薄者似纸,大者如掌,小者盈寸,不拘形势。
白水煮肉,不宜多吃,因无调料,着实油腻。仅可趁热取一小薄片,细细咀嚼,倒有鲜美、醇厚之味。
祭祖完毕的白煮肉,不同寻常。在老人看来,吃这个能带来好运和福气,因为那是老祖宗和神仙吃过的。
白煮肉吃法多多,可斩薄片蘸酱油、蒜泥、辣椒油;可制回锅肉,继续切条炸制酥肉;可熬白菜粉条,也可煮青菜豆腐,汆冬瓜,做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源远流长的白煮肉
“胙,祭福肉也”,见《说文》,是祭祀所用的肉,一般都是白水煮肉,可以用猪肉、羊肉、牛肉、鹿肉等。尤其以猪肉居多。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一直很重视祭祀祖宗,“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宗亲聚集,用“*”买猪肉。祭后胙肉不能浪费,由主祭的人分给亲近的人,这被称为“分胙”或者“散福”,俗话说“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胙肉的使用,历史悠久,《左传·僖公九年》就有记载:“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在《史记·秦本纪》中也记载有:二年,天子致胙。周天子把祭肉赏给秦孝公。肉本身没有多大的价值,重要的是这一行为代表了周天子的认可。
胙肉分配,成为滥觞的,是清朝。
昭梿《啸亭续录》记载:“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满清起源于白山黑水,夺取天下颇为不易。清朝入关后,每年春节,都会用白水煮肉来祭祀神灵和祖先。祭祀仪式结束后,白煮肉赏赐给大臣们食用。能品尝胙肉的,都是高级*。
白煮肉,浅尝辄止即可。如果多吃,恐怕很难承受,不管是味蕾还是胃口。可皇家的恩典,不能拒绝,一旦不识抬举,后果很严重。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酱油泡高丽纸,晾干后再泡,多次反复,滋味浸入。到了吃胙肉的时候,用高丽纸擦刀、裹肉,就把咸味沾到了肉上。——聊胜于无吧。到了晚清时节,吃胙肉的时候会配套酱菜,这样也就更加人性化了。
据说:有次,雍正赐给四岁的弘历一块胙肉,弘历默默地吃完。这一小小的举动,一是对弘历心性的考验;二是雍正欲将天赐之福传给弘历,表示弘历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满洲习俗,吃白肉不请、不接、不送、不谢,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据柴小梵《梵天庐丛录》记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
满人腰间,多带“活计”,即荷包,内储烟袋、火镰、鞘刀(解手刀)等,随时可割肉进餐之用。
白煮肉在清朝中期已经成为名吃。袁枚《随园食单》:白片肉、须自养之猪,宰后入锅,煮到八分熟,泡在汤中,一个时辰取起。将猪身上行动之处,薄片上桌。不冷不热,以温为度。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南人效之,终不能佳。
砂锅居“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
大羹必有淡味,周礼说“大羹不和”,突出本味,表明祭祀的重要性和纯洁性,白煮肉庶几近之。
4357阅读
搜索
白水煮牛肉的做法大全
泉州白水猪脚做法
大厨白水煮肉怎么做
白水煮肉做法大全
煮肉的家常做法白水
白煮肉的正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