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物: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05 12:3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08:34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浅谈语文课件页面的对比处理效应
无锡市峰影小学 王文斌
优秀的教学课件少不了美观的页面设计。在课件制作中,重视页面的审美意趣,会给学生以情感的陶冶和美感的享受,能触发学生积极的开展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等活动。
根据审美对象(文本)和审美主体(学生)的特点,精心制作画面,创设精美的审美情境,形成对比鲜明的页面效果,会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有了丽日晴空,方显水光明艳;有了奇幻的雨点,才现山色空蒙。
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动静对比
动作顺畅、自然*真的动态页面,能让学生尽快的置身于文章所呈现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乐趣。而静态的页面给人以稳定、准确、优美的感觉。如果页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者相映成趣,就使得画面活泼而不失稳重。
《海底世界》(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二自然段,先指出“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然后,又用一个设问句“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告诉我们“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紧接着,作者用比喻等手法,例举了海底各种动物的声音。
我在设计课件时,按先后顺序,分别出示了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再现了文本的自然美:一幅是静谧安详的大海,另一幅是悄然萌动的大海,只要点击画面,就能发出文章所描述到的海底声音。学生在注视两幅画面时,不仅观赏到静态的大海,而且聆听了各种各样的动物鸣叫声。在一静一动的审美活动中,学生对海底景物获得深层的审美情趣。同时,唤起了他们五彩缤纷的审美想像,他们对海底动物的其它声音展开了无与伦比的模拟和譬喻:有的说像牛的哞哞声,有的说像小鸡的唧唧声,有的说像小鸭的嘎嘎声……
2、“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明暗对比
在一天中,自然景物朝暮的景色最富于变化,正如袁宏道所说:“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阳未下之际。”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常会采用明暗交融的手法,来描摹景物光影参差的特点。明亮的画面清新爽目,灰暗的画面朦胧迷离,明中带暗,暗中露明,画面就显得突兀、神奇。
《西湖》(苏教版第五册)的第四自然段,描绘了“夜幕初垂,明月东升”的西湖情状。我在制作页面时,选择了一幅“月夜图”,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审美情境:黑幕拉开时,一轮皓月升起,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有的被镀上了一层白银,有的投下了斑斑驳驳的黑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一切显得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学生在轻柔、优雅的乐曲声中,情不自禁地带着一种对西湖月色美景的憧憬和沐浴西湖月夜风光的审美情感,进入了文章的情感世界,萌发了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转化成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新的审美追求——“西湖的月夜,还有哪些迷人的地方呢?有哪些诗句写了月色下的西湖美景呢?……带着一系列的审美追求和困惑,学生们就主动深入到文章构筑的内部世界,去领悟和探索《西湖》的艺术真谛。
3、“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色彩对比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心理学家也证明,色彩具有情感因素和传情功能。色彩对比,是色彩情感因素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是,在页面的制作中,如果将对比色均匀分布,或者随意涂染,就不能很好发挥色彩的怡情作用,有时,甚至会让人头晕目眩。古诗中,“万绿丛中一点红”,就道出了色彩对比的巧妙之处。
《荷花》(苏教版第六册)第二自然段,以恬淡、简洁的笔调,呈现了荷叶的千种风情,荷花的万般姿态。在课件页面的设计上,我运用以少胜多的美学原理,把挨挨挤挤的碧叶作为画面底色,让星星点点、姿态万千的荷花浮出水面,使页面具有了 “粉荷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的审美意境。
学生在耳濡目染这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画后,对荷花、荷叶有了具体的审美感知。并且,在绿叶与粉荷互补所形成的美妙神韵浸润下,一种对荷花与荷叶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的内心逐渐建立起来。这种强烈的审美情感支配着学生创造的*,当我问起:“你听到这些姿态不一的荷花似乎在向游客说些什么呢?”学生的审美想像顿时如潮水般涌起,“你看我含苞待放,就像即将出生的宝宝,多可爱呀!”“我粉红的脸蛋,嫩绿的围裙,是不是很漂亮啊?”……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虚实对比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就课件页面而言,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虚实结合的课件页面,可以促使学生耐心咀嚼文本潜藏的深沉情感,给他们以无穷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回味。因此,在制作古诗课件页面时,可以遵循古诗虚实互存的原则,让画面实中隐虚,虚中传实。
古诗《望洞庭》(苏教版第七册)中,诗人刘禹锡遥望月夜,驰骋想象,将美妙绝伦的洞庭月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在选择与诗境相一致的课件页面时,可以选取文本中的插图,使清澈透明的湖水,郁郁葱葱的君山,皎洁灿烂的月光交相辉映,而诗人却掩映其中。
教学时,对照画面,我引领学生观察,引导他们对诗歌进行审美理解,进而感悟诗歌的审美意蕴。在此基础上,我借助于景色宜人的洞庭月色图,先让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诗人的角色,再让“诗人”变换审美感知的立足点,如把“诗人”置身于图上的凉亭、宝塔等观光角,任其遐想洞庭的各种景色,真正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意境。
巧妙利用页面中的“虚”景,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发掘文本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美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也会使学生的审美创造独具个性,描绘出入乎诗内又超出诗外的斑斓美景。
学生只有了解色、线、形等形式外壳和文本内在意蕴之间的特定联系,才能在审美感知下,进行充分地审美理解,由表及里的捕捉审美对象外在形态所包含的信息。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页面时,不仅要把音乐语言、图画语言、文本语言真正实现“无缝对接”,达到“入境始于亲”的目的,而且要遵循美的规则,设计出足以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媒介,在让他们展开审美观照之际,有效培养自身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08:34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颈联中点明本诗是写西湖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08:35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风景)
希望你满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08:36
杭州西湖的优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