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06 05: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9 13:21
古代为了防止作弊采用糊名法和眷录法。
自唐代之后,普通人若想为官,除参军入伍之外,恐怕也只剩下“科举考试”这一条路了。所谓“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科举考试难度高,名额少,范进仅仅是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就欣喜得近乎癫狂。因而科考足以决定读书人的一生,保证考试公平显得至关重要。
古代学子在科举考试中有三大作弊方法,第一种就是贿赂考官。为了防止考官被人贿赂从中做手脚,从唐武则天时代开始就出现了“弥封制”,又称“糊名法”。这种防作弊的方法是将考生的名字用白纸粘贴遮掩,避免监考官或者批卷的人认出写卷子的考生。
杜绝作弊的措施
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才成为科举中的定例,与如今的不在密封线内答题是同一个道理。然而,实行“糊名法”后尚未能完全杜绝作弊行为。因为改卷的老师皆沉浸文坛多年,他们能通过笔迹辨认出试卷出自何人之手。为了堵住这一漏洞,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北宋*首创“誊录制”。
就是学子写完的试卷由专人将其誊抄后进行封存,誊抄后的卷子称之为“草卷”,再拿去给考官评阅,就能杜绝考官被贿赂的现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严格的考试制度是考生们最好的保障。同样,无论何时何地,学子们一定要把“堂堂正正做人”当成是人生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