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禅宗前后六祖间的禅法是怎样演进和变化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5:1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1

一、达摩、慧可和僧璨的“藉教悟宗”说
达摩、慧可和僧璨三位禅师事迹的记载都很简略,有的甚至还很混乱,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现有的记载都表明,三代禅师都崇奉四卷本《楞伽经》,并以之作为禅修的指导和印证,所以也都被称为楞伽师。四卷本《楞伽经》对他们的影响有二:一是方法上重在“宗通”。该经云:“谓我二种通,宗通及言通。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1]“宗通”是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通达佛教堂奥的宗旨,是修行者的自证自悟。“言通”是运用语言文字,安立名相进行说法教化,是对初学者的启蒙。禅师们提倡“藉教(言)悟宗”,以宗的趣人为根本。二是思想上重视如来藏说。[2]该经认为一切众生的烦恼身中都藏有自性清净(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而一切众生的自性都含藏如来的功德。如来藏思想成为楞伽师的主要思想基础。
(一)菩提达摩的壁观——安心法门
菩提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华,经广州到建康。传说达摩和梁武帝曾有一段对话。梁武帝笃信佛教,他问达摩,即位后所做的建寺、写经、造像、度僧等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可谈。梁武帝感到难以理解,达摩即渡江北上人魏,在嵩洛一带传授禅法。达摩晚年,传说他遭遇毒害而死,也有说是“只履西归”即手携只履西归印度。
菩提达摩的禅法以壁观——安心法门为中心。宗密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人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3](‘壁观”,是面壁而观,心如墙壁,外,诸缘不能人,内,心无不安。这是达摩传授的独特禅法。道宣对它评价甚高:“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4]可见达摩禅法的影响是很大的。
达摩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也就是凭借言教以启发信仰,一旦信仰形成,便不再凭借言教。达摩禅法的具体内容是以理人为主、行人为辅的“二人四行”法门。史载达摩称:“人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5]认为成就佛道的方法只有“理人”(对于教的理论思考)和“行人”(修持实践)两种。关于“理人”,达摩说:“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人也。”[6]“真性”,是佛性,也是空性。“理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根据经教所说,深信人人都有真性,,在“含生同一真性”的理论基础上,确立“舍伪归真”的信仰和决心;二是在树立信仰后,通过禅定“壁观”,令心安定,不生分别,不再依赖经教,心与道冥符。“理人”即悟理。也就是悟人“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性净”之理,悟人“寂然无为”的“空性”之理。悟理的关键是“壁观”,也就是“安心”。菩提达摩特别重视“安心”,将心安住一处,使之达到安定寂静的境界,这也可以说是不起分别心,没有分别心。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慧可初见达摩,说自己的心很不安宁,乞求帮助“安心”。达摩说,你把不安的心拿来,我使你安心。慧可说,不安的心拿不出来。达摩说,我已给你安心了。[7]这是说,不把心加以区别,就是安心的意义。可见,菩提达摩“藉教悟宗”的实质是重禅悟,轻经教,重智慧,轻语言,重内在超越,轻外在修持。
“行人”,“行”有“四行”,即有四项内容[8]:一是“报怨行”,人们对以往所作的业应有正确的认识,甘愿承受,毫无怨憎,并且要努力修行,以显了真性。二是“随缘行”,人们应依随苦乐顺逆各种缘,保住真性,以渐进于道。三是“无所求行”,对于现实经验世界,不应有任何贪恋、追求。四是“称法行”。“称法”,指与理法相称相应,理法即“性净”之理,“空性”之理。这是指与“性净”之理或“空性”之理相应的修行。“四行”是在四种禅修实践中作到无怨无憎,无喜无悲,无贪无求,符合理法。“行人”是在“理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并要求与壁观内证所得的“性净”之理或“空性”之理相应。达摩提倡“理人”与“行人”的结合,实际上含有“理人”重于“行人”的倾向。
菩提达摩的“二人四行”说是一种自我心灵与行为控制的修行方法,它把“言通”与“宗通”联系、统一起来,并最终归结为“宗通”,也就是把树立信仰与禅定修持、言说与内证、理论与实践联系、统一起来,并以超越言教的“悟宗”为根本目的。
(二)慧可的“自觉圣智”说
慧可(僧可,487—593),虎牢人(今河南荥阳)。少为儒生,后出家。年约四十岁时,遇菩提达摩,即礼以为师,从学六年。不少禅学史籍载有慧可“雪中断臂求法”的故事,说慧可为了向达摩表示求法的决心,立雪地数宵,断臂,达摩有感于他的真诚就把四卷《楞伽经》授予他,并说,若依此经修行,就可自得度世。后到东魏的邺都,大弘禅法。但受到异派学者的*,其说法被称为“魔语”。北周武帝灭佛后,慧可南下隐居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县),在此传法给僧璨。后又回邺都修禅传法。
据《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载,慧可继承了达摩重念慧,而不重语言的传统,是一位“专附玄理”、不拘文字的自由解经方法的倡导者。他的禅学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9]现存慧可《答向居士来书》中的一首偈,基本上体现了他的禅学见解,体现了他“专附玄理”的思想风貌。偈云:“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10]”“摩尼”,宝珠。“无余”,无余涅檠。第三、四句是说,犹如众生迷惑时,会视珍珠为瓦砾一样,不知摩尼是珍珠,众生一旦觉悟,离开迷妄,也就立即明白自我的本性是觉性。这是一种本性觉悟说,即把自觉解释为自性觉悟,认为自我本来是有觉性的、觉悟的。第五、六句是肯定无明与智慧无异,“万法”皆是“真如”。偈文末尾两句是说,众生身与佛无差别,不必另求无余涅盘境界。应当指出,慧可所奉持的《楞伽经》所讲的自觉圣智的“觉”字是指触觉,“自觉”是一种自我观证。慧可把自觉解释为不须依靠别的因缘的自我觉悟、本有觉悟,自觉圣智解释为自性觉悟的绝对智慧。与此相应,慧可把般若性空之“理”作为“真如”,遍于众生之中。这既为众生具有自觉圣智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又把般若性空说与佛性论结合了起来。由此,慧可还进一步阐扬众生的心灵即是佛、众生身即是佛身、生死即是涅檠的思想。慧可的这种解经方法,和直指生佛无差别的自性本觉说,凸显了达摩正传的心法,对后世禅宗有重大的思想影响。
(三)僧璨的任性合道说
僧璨的史料极少,今就托名僧璨所作的《信心铭》略作论述。《信心铭》是在佛教清净心的思想基础上,吸取道家,尤其是《庄子》的《齐物》、《逍遥》思想而成。文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11]“至道”,禅修的最高境界,实即人的心性的本真状态。意思是说,把握“至道”的最根本之点就是不作任何分别。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12]不必去求真,但必须息灭各种妄见。这也就是“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而要作到息灭妄见,一心不生,就要“任性”:“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13]“性”众生本性、真性。“任性”就是随本性的自然,就是“复归自然”。[14]这是不作分别,非有非空,无去无来的心性本然,是人心冥合至道、断绝烦恼的理想境界。这种追求心灵的原初状态、心性的自然表露,以及任运自在的自然主义的禅修生活准则,越来越为后世大多数禅师所奉行。
二、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道信(579—651),早年出家,后赴安徽舒州皖公山从僧璨学习禅法。僧璨圆寂后,道信南下江西吉州、江州一带传法,深得众望,后又到与江州隔江相望的湖北黄梅双峰山弘法三十余年。弟子弘忍(601—674,一说602—675),生于黄梅,早年奉事道信,曾负责组织安排寺内禅众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后来赴双峰山以东约三十公里的东山弘法。道信和弘忍的禅修生活与以前的禅师们有所不同。其特点,一是定居,如道信在双峰山三十余年,聚徒多达五百多人。二是重视生活自给,以禅指导日常生活,把劳动生产与禅修实践结合起来。道信和弘忍使禅僧生活方式以及修持方式发生重大的转变,史称他们的禅法为“东山法门”。
道信在《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15]这可以说是东山法门禅法的纲要,其中包含了心性理论和修行实践两个方面。这里道信所说的“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是引用四卷本《楞伽经》的品名《一切佛语心第一》。该品名标示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在《楞伽经》中都具备了。道信把“一切佛语心第一”发挥为“诸佛心第一”,强调人心的重要,强调要重视“心”的修持,以此强化向内用功的禅修实践。所讲《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是一种修持方式,指一心念佛酌三昧。总的说,东山法门的禅法就是静态渐修的坐禅、念佛和守心,其特质主要是外在的念佛和内在的守心,尤其是守心,最为偏重。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
念佛是禅门的一种常用法门,它是以念诵的方式和佛陀的形相使念佛人的心神专注,并产生出一种神圣的感受和崇敬的心情。《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引古训说:“古时智敏[16]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原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17]这段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持原则,而在解知方面特别重视知心的根源及其体用的意义,说:“坐时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18]从《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来看,道信所讲心的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从众生原初本有的角度来界定心是明净心(清净心),二是从众生现实修持角度提出的心是念佛的心。对于明净心,道信又通过融合《楞伽》和《般若》两经,来肯定如来藏性与寂灭性两方面统一的特质。《楞伽经》是讲如来藏的,《文殊说般若经》是讲空的,然而后者又认为真空与妙有不二,从空寂中显示真性。道信认为上述两经是互融互补的,如来藏性与空寂性是无异无别的;若能作到“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19]也就是说,清净与空寂本是一回事。
道信还分析了明净心的体用两个方面:心体是指心的体性,是清净无染的,与佛无异;心用是指心的明净作用,即产生与佛法相符合的觉悟。这种明净心体用说,为“念佛心”成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修持规范,为引导人们追求内心世界的明净空灵提供了方便法门。
如上所引,道信提出了“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的命题,这既把念佛心与妄念、佛与凡夫对立起来,也把念佛心与佛、妄念与凡夫统一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谓念佛心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20]意思是排除一切妄念,专于念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这实际上是主张念佛与念心的同一。道信的念佛是称名、观想等多种活动,念心就是观心。也就是一方面以念佛生无量无边功德,一方面以观心灭尽妄念,求得心地清净。这两方面是同步的,甚至是同一的。这也就是“念佛心名无所念”[21],是不作区别、无所执着的心,是心的本然。念佛心排除妄念、烦恼,不执着对象形相,就会“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22]念佛心的佛是无形相的,念佛心的心也是无形相的,从修持的更高的意义上说,念佛实是无所念,连念佛心也不生起只保持原本的净心,才是真念佛。这种无所念的念佛心,是禅修成佛的基础:“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3]身心一切活动,都是成佛的道场,都体现了成佛的觉悟。所以,“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24]念佛心是佛,真念佛时,佛与心的形相俱泯,佛与心相融无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这也就是“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25]
道信以念佛与念心相合而一构成念佛心的观点,把众生现实心灵与原本清净心灵沟通起来,从而也就为从念佛过渡到成佛提供了桥梁,并以此与具有妄念的凡夫区分了界限。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道信认为,除了念佛净心外,坐禅摄心也是禅修的重要法门。在“摄心”中,他还特别重视“守一”。道信说:“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26]又说:“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人定门。”[27]所谓守一不移,是运用万物性空的眼光观照事物,如此日夜不停,坚持不懈,就能心意集中,保持禅定状态,进而明见佛性。一句话,守住一心的佛性,称为守一不移。道信还进一步提出坐禅观心的方法:“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然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明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28]这是说,坐禅观心是通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修持训练,达到“内外空净”的境地,也就进人心性寂灭的状态,如此圣心显现,佛性朗然,超越生死,即成为“出世人”。
根据心本来不生不灭的道理,道信还提倡任运的修行方法:“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29]既不着意采取任何修行手段,也不有意处于不作修行的散乱状态,而是采取自然而然、随缘任运的态度和方法。道信认为,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心自明净”。当有人问:“用向西方不?”意思是,是否要观想西方弥陀净土?道信回答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佛国净土,更不须向西方。”[30]道信认为,对于利根人是不须向西方的,“向西方”只是对钝根人的教法。
现题为弘忍述的《最上乘论》[31]在道信守一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守心第一”,并说所守的心就是“守本真心”。
《最上乘论》说:“此守心者,乃是涅檠之根本,人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32]守心是学佛和成佛的关键。至于守心的心,该论说:“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33]认为心是“自性*清净心”。此心特点有三: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最上乘论》还说,众生的自性*清净心是为妄念烦恼所覆盖而不得显现,只要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清净心就会自然显现。又说:“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34]“我所”,指为我所有的观念。守真心是众生成佛的起点、根据和关键。这里所讲的“守心”,实质上就是运用心理自觉暗示的方法,使心理进入清净空寂的境界,返归心性本原状态,获得一种内在的体验与超越的感受。
道信和弘忍树立的东山法门有着共同的禅法、禅风。同时两人又各有所重。道信信奉《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尤为侧重于后者而倡导“念佛”、“看净”(空无一物)。相对而言,弘忍则侧重于《楞伽经》和依魏译《楞伽经》所作的《大乘起信论》,更推崇“看心”、“守心”。道信和弘忍都信奉《楞伽经》,都以众生同具如来藏或佛性为理论基石,都以心性为本,倡导“即心是佛”说。不同的是,弘忍比道信更强调“守本真心”,即把守心的心明确的落实到《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从而更鲜明地在心性论上表现出返本归源的倾向。这也就从达摩通过壁观而与道冥合的禅法,转而通过看心而守心,强调在摄守人类心灵本源上着力用功,更注重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转换与超越。
道信和弘忍的禅法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弘忍,从一心说转而采用《大乘起信论》的染净二心说,阐扬妄心不起,真心不失的思想,为后来的禅师们所继承、运用。由于侧重点不同,有的后继者偏于息灭妄心,有的后继者重在直指真心,从而形成为不同的流派。由于弘忍注重摄守本心,从而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特重法统传承的慧能禅宗开辟了道路。
三、慧能的性净顿悟说
慧能(638—713)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更重视以文句简单且又能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来摆脱烦琐名相的思想束缚,提倡单刀直人的顿教。
慧能的《坛经》思想大约有性净说和顿悟说两部分。
(一)性净说
《坛经》认为,人心本来的原始状态是清净的,人心的当下状况,在觉悟时也是清净的,而在一般情况下,人心往往是迷妄的。这也就是说,心的范畴里面包含了本心和妄心的对立,也可说心的内涵具有本心和妄心两层结构。本心是心之体,现实活动的心是心之用。用又表现为善心和恶心两类。《坛经》说:“世人性本自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35]这是说,众生的心有善恶迷悟之别,众生的迷惑就是妄心作用的结果。妄心与本心是相违的,严格地说,妄心及其作用不是众生本心的真实作用。但是,慧能又比以往任何禅师更加强调本心在众生当前现实心中,在自心中,也就是强调净心就在妄心之中。《坛经》说:“净性在妄中”[36]“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37]这都是认为,本心与现实心,真心与妄心,虽然层次和结构都有所不同,但彼此又是体用一如的。众生不应离妄另去求真,而是要即妄求真,或者说是即妄显真。这也就是呈自本心的禅法。慧能认为,众生的恶行是对自性的迷妄,并非自性的本质表现。这就突破了以往禅学中的人性善恶二元论,突出了人性的本净也即至善的性质,进而把自性与佛等同起来,强调自性悟即佛,佛即自性的人格体现。
《坛经》记载着一个著名的故事:慧能初见弘忍大师,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厂慧能回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38]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是人人共同,绝无差别的。《坛经·四二》称:“见自本性,即得出世”。众生若证见自我本性,也就获得解脱而成就佛果了。慧能所关注的,就是如何使人们迷失在世俗情欲中的心灵由迷转悟,直见本性,回归到自己本来具有、与佛相同的境界之中。
(二)顿悟说
以心性本净、见性出世为思想基础,在修持实践方面,慧能强调“以定惠(慧)为本”,[39]认为定就是慧,慧就是定,突出智慧在修持中的决定作用。正如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叙述慧能的定慧思想时说的:“本觉超越三世”,[40]“本觉”指众生先天具有的般若智慧,“超越三世”就是顿悟,意思是众生具有般若之智,只要一念相应,就会实现顿悟。这也如《坛经·二六》说的:“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就是说,以往坐禅、念佛、守心等一系列禅修方法,只剩下一念之转,凡夫与佛的区别就在于一念之差,观念的转化成为禅修的根本。慧能为顿悟说奠定了基础。
慧能的顿悟法门展现为“无念、无相、无住”三个方面。《坛经·一七》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体性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上引“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坛经》的实践纲领,是慧能的顿悟法门,极为重要。宗、体、本分别有宗旨、体性、根本的意思,都表示在修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无念是不起相对的念想、分别心。慧能认为,人心是活动的,也是需要活动的,念就是心的一种动·相。但念有净念和妄念之分,所谓无念,不是不起念,而是心应不起虚妄分别的念想。无相是不具有相对的形相。不执取对象有相对相、差别相。无住是指没有任何住着、执着的心灵状态。《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41]“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42]强调不住着于任何对象、不执取任何对象。在禅修中不起妄念、不作分别相,不执任何对象,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同为般若智慧的要求、作用和表现,其实质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强调主体不执着客体,否定一切二元的对立,在客体空寂的基础上实现主客体合一,实现精神的超越。这也就是慧能提倡的禅修根本方法——顿法。《坛经·三一》云:“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这是说,人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只因为妄念覆盖而不能自悟。若能生起般若观照,一旦妄念俱灭,内外明彻,顿见真如本性,即自成佛道。这也称为“本性顿悟”。这是不经过循序渐进的修持,是通过直下本性的觉悟,也即当下自悟而一跃顿悟成佛的方法。
由上可知,慧能《坛经》针对外在于个体之外的成佛轨迹,把佛转换为个体自身的本性的显现;又针对以义理思辩淹没了感性直接体悟的传统,以自悟体证取而代之;还针对佛教繁杂的修持仪式,提倡简易的顿悟法门。中唐以来,“凡言禅皆本曹溪。”[43]慧能的曹溪法门为禅修者普遍奉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1

一、达摩、慧可和僧璨的“藉教悟宗”说
达摩、慧可和僧璨三位禅师事迹的记载都很简略,有的甚至还很混乱,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现有的记载都表明,三代禅师都崇奉四卷本《楞伽经》,并以之作为禅修的指导和印证,所以也都被称为楞伽师。四卷本《楞伽经》对他们的影响有二:一是方法上重在“宗通”。该经云:“谓我二种通,宗通及言通。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1]“宗通”是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通达佛教堂奥的宗旨,是修行者的自证自悟。“言通”是运用语言文字,安立名相进行说法教化,是对初学者的启蒙。禅师们提倡“藉教(言)悟宗”,以宗的趣人为根本。二是思想上重视如来藏说。[2]该经认为一切众生的烦恼身中都藏有自性清净(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而一切众生的自性都含藏如来的功德。如来藏思想成为楞伽师的主要思想基础。
(一)菩提达摩的壁观——安心法门
菩提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华,经广州到建康。传说达摩和梁武帝曾有一段对话。梁武帝笃信佛教,他问达摩,即位后所做的建寺、写经、造像、度僧等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可谈。梁武帝感到难以理解,达摩即渡江北上人魏,在嵩洛一带传授禅法。达摩晚年,传说他遭遇毒害而死,也有说是“只履西归”即手携只履西归印度。
菩提达摩的禅法以壁观——安心法门为中心。宗密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人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3](‘壁观”,是面壁而观,心如墙壁,外,诸缘不能人,内,心无不安。这是达摩传授的独特禅法。道宣对它评价甚高:“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4]可见达摩禅法的影响是很大的。
达摩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也就是凭借言教以启发信仰,一旦信仰形成,便不再凭借言教。达摩禅法的具体内容是以理人为主、行人为辅的“二人四行”法门。史载达摩称:“人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5]认为成就佛道的方法只有“理人”(对于教的理论思考)和“行人”(修持实践)两种。关于“理人”,达摩说:“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人也。”[6]“真性”,是佛性,也是空性。“理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根据经教所说,深信人人都有真性,,在“含生同一真性”的理论基础上,确立“舍伪归真”的信仰和决心;二是在树立信仰后,通过禅定“壁观”,令心安定,不生分别,不再依赖经教,心与道冥符。“理人”即悟理。也就是悟人“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性净”之理,悟人“寂然无为”的“空性”之理。悟理的关键是“壁观”,也就是“安心”。菩提达摩特别重视“安心”,将心安住一处,使之达到安定寂静的境界,这也可以说是不起分别心,没有分别心。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慧可初见达摩,说自己的心很不安宁,乞求帮助“安心”。达摩说,你把不安的心拿来,我使你安心。慧可说,不安的心拿不出来。达摩说,我已给你安心了。[7]这是说,不把心加以区别,就是安心的意义。可见,菩提达摩“藉教悟宗”的实质是重禅悟,轻经教,重智慧,轻语言,重内在超越,轻外在修持。
“行人”,“行”有“四行”,即有四项内容[8]:一是“报怨行”,人们对以往所作的业应有正确的认识,甘愿承受,毫无怨憎,并且要努力修行,以显了真性。二是“随缘行”,人们应依随苦乐顺逆各种缘,保住真性,以渐进于道。三是“无所求行”,对于现实经验世界,不应有任何贪恋、追求。四是“称法行”。“称法”,指与理法相称相应,理法即“性净”之理,“空性”之理。这是指与“性净”之理或“空性”之理相应的修行。“四行”是在四种禅修实践中作到无怨无憎,无喜无悲,无贪无求,符合理法。“行人”是在“理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并要求与壁观内证所得的“性净”之理或“空性”之理相应。达摩提倡“理人”与“行人”的结合,实际上含有“理人”重于“行人”的倾向。
菩提达摩的“二人四行”说是一种自我心灵与行为控制的修行方法,它把“言通”与“宗通”联系、统一起来,并最终归结为“宗通”,也就是把树立信仰与禅定修持、言说与内证、理论与实践联系、统一起来,并以超越言教的“悟宗”为根本目的。
(二)慧可的“自觉圣智”说
慧可(僧可,487—593),虎牢人(今河南荥阳)。少为儒生,后出家。年约四十岁时,遇菩提达摩,即礼以为师,从学六年。不少禅学史籍载有慧可“雪中断臂求法”的故事,说慧可为了向达摩表示求法的决心,立雪地数宵,断臂,达摩有感于他的真诚就把四卷《楞伽经》授予他,并说,若依此经修行,就可自得度世。后到东魏的邺都,大弘禅法。但受到异派学者的*,其说法被称为“魔语”。北周武帝灭佛后,慧可南下隐居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县),在此传法给僧璨。后又回邺都修禅传法。
据《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载,慧可继承了达摩重念慧,而不重语言的传统,是一位“专附玄理”、不拘文字的自由解经方法的倡导者。他的禅学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9]现存慧可《答向居士来书》中的一首偈,基本上体现了他的禅学见解,体现了他“专附玄理”的思想风貌。偈云:“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10]”“摩尼”,宝珠。“无余”,无余涅檠。第三、四句是说,犹如众生迷惑时,会视珍珠为瓦砾一样,不知摩尼是珍珠,众生一旦觉悟,离开迷妄,也就立即明白自我的本性是觉性。这是一种本性觉悟说,即把自觉解释为自性觉悟,认为自我本来是有觉性的、觉悟的。第五、六句是肯定无明与智慧无异,“万法”皆是“真如”。偈文末尾两句是说,众生身与佛无差别,不必另求无余涅盘境界。应当指出,慧可所奉持的《楞伽经》所讲的自觉圣智的“觉”字是指触觉,“自觉”是一种自我观证。慧可把自觉解释为不须依靠别的因缘的自我觉悟、本有觉悟,自觉圣智解释为自性觉悟的绝对智慧。与此相应,慧可把般若性空之“理”作为“真如”,遍于众生之中。这既为众生具有自觉圣智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又把般若性空说与佛性论结合了起来。由此,慧可还进一步阐扬众生的心灵即是佛、众生身即是佛身、生死即是涅檠的思想。慧可的这种解经方法,和直指生佛无差别的自性本觉说,凸显了达摩正传的心法,对后世禅宗有重大的思想影响。
(三)僧璨的任性合道说
僧璨的史料极少,今就托名僧璨所作的《信心铭》略作论述。《信心铭》是在佛教清净心的思想基础上,吸取道家,尤其是《庄子》的《齐物》、《逍遥》思想而成。文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11]“至道”,禅修的最高境界,实即人的心性的本真状态。意思是说,把握“至道”的最根本之点就是不作任何分别。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12]不必去求真,但必须息灭各种妄见。这也就是“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而要作到息灭妄见,一心不生,就要“任性”:“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13]“性”众生本性、真性。“任性”就是随本性的自然,就是“复归自然”。[14]这是不作分别,非有非空,无去无来的心性本然,是人心冥合至道、断绝烦恼的理想境界。这种追求心灵的原初状态、心性的自然表露,以及任运自在的自然主义的禅修生活准则,越来越为后世大多数禅师所奉行。
二、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道信(579—651),早年出家,后赴安徽舒州皖公山从僧璨学习禅法。僧璨圆寂后,道信南下江西吉州、江州一带传法,深得众望,后又到与江州隔江相望的湖北黄梅双峰山弘法三十余年。弟子弘忍(601—674,一说602—675),生于黄梅,早年奉事道信,曾负责组织安排寺内禅众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后来赴双峰山以东约三十公里的东山弘法。道信和弘忍的禅修生活与以前的禅师们有所不同。其特点,一是定居,如道信在双峰山三十余年,聚徒多达五百多人。二是重视生活自给,以禅指导日常生活,把劳动生产与禅修实践结合起来。道信和弘忍使禅僧生活方式以及修持方式发生重大的转变,史称他们的禅法为“东山法门”。
道信在《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15]这可以说是东山法门禅法的纲要,其中包含了心性理论和修行实践两个方面。这里道信所说的“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是引用四卷本《楞伽经》的品名《一切佛语心第一》。该品名标示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在《楞伽经》中都具备了。道信把“一切佛语心第一”发挥为“诸佛心第一”,强调人心的重要,强调要重视“心”的修持,以此强化向内用功的禅修实践。所讲《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是一种修持方式,指一心念佛酌三昧。总的说,东山法门的禅法就是静态渐修的坐禅、念佛和守心,其特质主要是外在的念佛和内在的守心,尤其是守心,最为偏重。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
念佛是禅门的一种常用法门,它是以念诵的方式和佛陀的形相使念佛人的心神专注,并产生出一种神圣的感受和崇敬的心情。《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引古训说:“古时智敏[16]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原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17]这段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持原则,而在解知方面特别重视知心的根源及其体用的意义,说:“坐时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18]从《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来看,道信所讲心的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从众生原初本有的角度来界定心是明净心(清净心),二是从众生现实修持角度提出的心是念佛的心。对于明净心,道信又通过融合《楞伽》和《般若》两经,来肯定如来藏性与寂灭性两方面统一的特质。《楞伽经》是讲如来藏的,《文殊说般若经》是讲空的,然而后者又认为真空与妙有不二,从空寂中显示真性。道信认为上述两经是互融互补的,如来藏性与空寂性是无异无别的;若能作到“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19]也就是说,清净与空寂本是一回事。
道信还分析了明净心的体用两个方面:心体是指心的体性,是清净无染的,与佛无异;心用是指心的明净作用,即产生与佛法相符合的觉悟。这种明净心体用说,为“念佛心”成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修持规范,为引导人们追求内心世界的明净空灵提供了方便法门。
如上所引,道信提出了“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的命题,这既把念佛心与妄念、佛与凡夫对立起来,也把念佛心与佛、妄念与凡夫统一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谓念佛心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20]意思是排除一切妄念,专于念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这实际上是主张念佛与念心的同一。道信的念佛是称名、观想等多种活动,念心就是观心。也就是一方面以念佛生无量无边功德,一方面以观心灭尽妄念,求得心地清净。这两方面是同步的,甚至是同一的。这也就是“念佛心名无所念”[21],是不作区别、无所执着的心,是心的本然。念佛心排除妄念、烦恼,不执着对象形相,就会“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22]念佛心的佛是无形相的,念佛心的心也是无形相的,从修持的更高的意义上说,念佛实是无所念,连念佛心也不生起只保持原本的净心,才是真念佛。这种无所念的念佛心,是禅修成佛的基础:“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3]身心一切活动,都是成佛的道场,都体现了成佛的觉悟。所以,“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24]念佛心是佛,真念佛时,佛与心的形相俱泯,佛与心相融无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这也就是“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25]
道信以念佛与念心相合而一构成念佛心的观点,把众生现实心灵与原本清净心灵沟通起来,从而也就为从念佛过渡到成佛提供了桥梁,并以此与具有妄念的凡夫区分了界限。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道信认为,除了念佛净心外,坐禅摄心也是禅修的重要法门。在“摄心”中,他还特别重视“守一”。道信说:“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26]又说:“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人定门。”[27]所谓守一不移,是运用万物性空的眼光观照事物,如此日夜不停,坚持不懈,就能心意集中,保持禅定状态,进而明见佛性。一句话,守住一心的佛性,称为守一不移。道信还进一步提出坐禅观心的方法:“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然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明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28]这是说,坐禅观心是通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修持训练,达到“内外空净”的境地,也就进人心性寂灭的状态,如此圣心显现,佛性朗然,超越生死,即成为“出世人”。
根据心本来不生不灭的道理,道信还提倡任运的修行方法:“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29]既不着意采取任何修行手段,也不有意处于不作修行的散乱状态,而是采取自然而然、随缘任运的态度和方法。道信认为,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心自明净”。当有人问:“用向西方不?”意思是,是否要观想西方弥陀净土?道信回答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佛国净土,更不须向西方。”[30]道信认为,对于利根人是不须向西方的,“向西方”只是对钝根人的教法。
现题为弘忍述的《最上乘论》[31]在道信守一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守心第一”,并说所守的心就是“守本真心”。
《最上乘论》说:“此守心者,乃是涅檠之根本,人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32]守心是学佛和成佛的关键。至于守心的心,该论说:“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33]认为心是“自性*清净心”。此心特点有三: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最上乘论》还说,众生的自性*清净心是为妄念烦恼所覆盖而不得显现,只要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清净心就会自然显现。又说:“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34]“我所”,指为我所有的观念。守真心是众生成佛的起点、根据和关键。这里所讲的“守心”,实质上就是运用心理自觉暗示的方法,使心理进入清净空寂的境界,返归心性本原状态,获得一种内在的体验与超越的感受。
道信和弘忍树立的东山法门有着共同的禅法、禅风。同时两人又各有所重。道信信奉《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尤为侧重于后者而倡导“念佛”、“看净”(空无一物)。相对而言,弘忍则侧重于《楞伽经》和依魏译《楞伽经》所作的《大乘起信论》,更推崇“看心”、“守心”。道信和弘忍都信奉《楞伽经》,都以众生同具如来藏或佛性为理论基石,都以心性为本,倡导“即心是佛”说。不同的是,弘忍比道信更强调“守本真心”,即把守心的心明确的落实到《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从而更鲜明地在心性论上表现出返本归源的倾向。这也就从达摩通过壁观而与道冥合的禅法,转而通过看心而守心,强调在摄守人类心灵本源上着力用功,更注重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转换与超越。
道信和弘忍的禅法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弘忍,从一心说转而采用《大乘起信论》的染净二心说,阐扬妄心不起,真心不失的思想,为后来的禅师们所继承、运用。由于侧重点不同,有的后继者偏于息灭妄心,有的后继者重在直指真心,从而形成为不同的流派。由于弘忍注重摄守本心,从而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特重法统传承的慧能禅宗开辟了道路。
三、慧能的性净顿悟说
慧能(638—713)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更重视以文句简单且又能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来摆脱烦琐名相的思想束缚,提倡单刀直人的顿教。
慧能的《坛经》思想大约有性净说和顿悟说两部分。
(一)性净说
《坛经》认为,人心本来的原始状态是清净的,人心的当下状况,在觉悟时也是清净的,而在一般情况下,人心往往是迷妄的。这也就是说,心的范畴里面包含了本心和妄心的对立,也可说心的内涵具有本心和妄心两层结构。本心是心之体,现实活动的心是心之用。用又表现为善心和恶心两类。《坛经》说:“世人性本自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35]这是说,众生的心有善恶迷悟之别,众生的迷惑就是妄心作用的结果。妄心与本心是相违的,严格地说,妄心及其作用不是众生本心的真实作用。但是,慧能又比以往任何禅师更加强调本心在众生当前现实心中,在自心中,也就是强调净心就在妄心之中。《坛经》说:“净性在妄中”[36]“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37]这都是认为,本心与现实心,真心与妄心,虽然层次和结构都有所不同,但彼此又是体用一如的。众生不应离妄另去求真,而是要即妄求真,或者说是即妄显真。这也就是呈自本心的禅法。慧能认为,众生的恶行是对自性的迷妄,并非自性的本质表现。这就突破了以往禅学中的人性善恶二元论,突出了人性的本净也即至善的性质,进而把自性与佛等同起来,强调自性悟即佛,佛即自性的人格体现。
《坛经》记载着一个著名的故事:慧能初见弘忍大师,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厂慧能回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38]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是人人共同,绝无差别的。《坛经·四二》称:“见自本性,即得出世”。众生若证见自我本性,也就获得解脱而成就佛果了。慧能所关注的,就是如何使人们迷失在世俗情欲中的心灵由迷转悟,直见本性,回归到自己本来具有、与佛相同的境界之中。
(二)顿悟说
以心性本净、见性出世为思想基础,在修持实践方面,慧能强调“以定惠(慧)为本”,[39]认为定就是慧,慧就是定,突出智慧在修持中的决定作用。正如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叙述慧能的定慧思想时说的:“本觉超越三世”,[40]“本觉”指众生先天具有的般若智慧,“超越三世”就是顿悟,意思是众生具有般若之智,只要一念相应,就会实现顿悟。这也如《坛经·二六》说的:“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就是说,以往坐禅、念佛、守心等一系列禅修方法,只剩下一念之转,凡夫与佛的区别就在于一念之差,观念的转化成为禅修的根本。慧能为顿悟说奠定了基础。
慧能的顿悟法门展现为“无念、无相、无住”三个方面。《坛经·一七》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体性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上引“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坛经》的实践纲领,是慧能的顿悟法门,极为重要。宗、体、本分别有宗旨、体性、根本的意思,都表示在修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无念是不起相对的念想、分别心。慧能认为,人心是活动的,也是需要活动的,念就是心的一种动·相。但念有净念和妄念之分,所谓无念,不是不起念,而是心应不起虚妄分别的念想。无相是不具有相对的形相。不执取对象有相对相、差别相。无住是指没有任何住着、执着的心灵状态。《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41]“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42]强调不住着于任何对象、不执取任何对象。在禅修中不起妄念、不作分别相,不执任何对象,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同为般若智慧的要求、作用和表现,其实质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强调主体不执着客体,否定一切二元的对立,在客体空寂的基础上实现主客体合一,实现精神的超越。这也就是慧能提倡的禅修根本方法——顿法。《坛经·三一》云:“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这是说,人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只因为妄念覆盖而不能自悟。若能生起般若观照,一旦妄念俱灭,内外明彻,顿见真如本性,即自成佛道。这也称为“本性顿悟”。这是不经过循序渐进的修持,是通过直下本性的觉悟,也即当下自悟而一跃顿悟成佛的方法。
由上可知,慧能《坛经》针对外在于个体之外的成佛轨迹,把佛转换为个体自身的本性的显现;又针对以义理思辩淹没了感性直接体悟的传统,以自悟体证取而代之;还针对佛教繁杂的修持仪式,提倡简易的顿悟法门。中唐以来,“凡言禅皆本曹溪。”[43]慧能的曹溪法门为禅修者普遍奉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现在厨师一个月工资是多少,炒菜和配菜,在什 成都厨房工资多少钱一个月 现在厨师一个月工资是多少,炒菜和配菜,在什么地方的价格,请详细点,谢 ... 华硕电脑上没有触摸板设置华硕笔记本电脑触摸板怎么开启 新买的光碟DVD-R是空白的,我想把他制作成一个系统光碟,谁知道怎么制 ... 请问空白光盘刻录车载DVD后,播放时只有目录放不出来是怎么回事啊?_百 ... 请问将一张DVD-R空白光盘作为数据盘使用能够重复写入或者续写数据吗?谢 ... 我现在有DVD-R盘,怎样刻录?一定需要刻录机吗? 做辣椒酱为什么要放酒 做辣椒酱为啥要放酒 2024年区块链的趋势和方向 我等末法众生到底该学哪个法门 外加行是密宗特有的吗,净宗里有类似修出离心、菩提心的法门吗? 修持十善与修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法门之间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大凤眼菩提可以修持一切法门,而小凤眼菩提不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属于哪种法门 菩提祖师号称精通儒释道三教法门,他究竟是谁? 全麻醒来会很累吗 对身上进行全麻是什么体验? 全麻是何体验? 做手术时全麻什么感觉? 谁做过手术打过全麻,做过梦吗,现在记忆力怎么样 全麻过后20天怎么脑袋像在做梦一样 全麻最先失去什么感觉 人的身体被麻醉期间,会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那这时的意识去了哪里? 打了全身麻醉,昏睡过去了。会不会做梦? 请问做手术全麻后,人会做梦吗?还是毫无任何意识? 全麻会做梦吗 华为荣耀9更新8.0后没有云相册了怎么办? 华为荣耀9升级安卓8.0后支付宝切换微信闪退怎么解决? 华为荣耀9升级8.0后,手机刷不了公交卡了。怎么解决? 现代人学佛选择什么法门最适宜? 爱染明王 菩提心得问题 读地藏经读着读着字体颜色变成红色是怎么回事?看其他东西却不会。 怎么找微博上那种粉丝多能帮人宣传收费也不会太高的博主呢 微博上的名人如何搜索? 新浪微博,怎么找知名的人 在哪去找微博红人 主题中心带换字体下载 尼桑tiida两厢 多少钱? 微博怎么搜名人? 2019年1月上牌的东风日产骐达现在能卖多少钱? 网络机顶盒软件安装怎么在首页看到? 红米5plus 下载的字体怎么导到主题中心? 剩月饼怎么办 剩下的月饼怎么做好吃 东风日产骐达最低多少钱提车 最高优惠5万现车充足售全国 linsoc服务器未响应 OPPO主题下载的字体在哪?您能不能发一个给我。(tff的字体名字是:你的笑容依旧明朗免费的) 为什么华为手机连不上电视无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