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得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5:1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1
心底善良,发出的菩提心!追问嗯。你说的对,但是所闻非所答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1
菩提心是发愿成佛的心,你要成佛得先发心!不执着于相,是修行的一个境界。并不是发起无上菩提心!菩提心是对轮回*认清之后所发出的坚定成佛的信念,是究竟觉悟和清净!生净信,就是心净信解,能于佛法升起信任没有疑惑!说明你有智慧,业障浅。与发菩提心没有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1
心底善良,发出的菩提心!追问嗯。你说的对,但是所闻非所答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2
在佛法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性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上*的智慧之心。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
什么是发菩提心?
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
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
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
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
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追问那净心念*得时候是不是已经发了菩提心了,空性得菩提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1
菩提心是发愿成佛的心,你要成佛得先发心!不执着于相,是修行的一个境界。并不是发起无上菩提心!菩提心是对轮回*认清之后所发出的坚定成佛的信念,是究竟觉悟和清净!生净信,就是心净信解,能于佛法升起信任没有疑惑!说明你有智慧,业障浅。与发菩提心没有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2
在佛法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性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上*的智慧之心。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
什么是发菩提心?
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
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
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
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
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追问那净心念*得时候是不是已经发了菩提心了,空性得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