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评论,紧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4: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06
家》写于1931年,原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连载,后改为《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小说写的是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梅鸣凤、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他能如实地描写他的祖父和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而断送了个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新”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本文试从觉新性格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剧意义,浅析高觉新人物形象。
一、高觉新是巴金写的《激流三部曲》中性格最为鲜明的人物。作者认为“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使他“那样的人看见自己已经走到深渊的边缘,身上的疮开始溃烂。”在觉新身上,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积累和体验,细腻的表达出他现实主义识力。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一形象的探讨十分欠缺,多数人对起性格否定性一面批判不够,倾注了过多的同情,这就掩盖了他的处世哲学的反动性,而难以作出公正的评价。高觉新的性格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剧意义。
二、作品通过觉慧等人的态度,对觉新遭遇产生怜悯甚至同情,这是事实;然而,作品不时地展开对其性格的批判,这也是事实。我认为,正是通过这些谅解和同情,使读者产生与我们同类的情感体验。当其软弱被当做软刀子杀人时,我们不就能很自然得引起深刻和强烈的反思吗?这样对其性格的否定,以及产生这些这些性格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认识,就会有更进一层的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正是通过这样的真实性得以实现。
从生活出发,塑造人物,这是巴金一贯的艺术追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类,就不能进行简单的定性和分类。当我们把觉新的性格放在形成这些弱点的具体环境中,把人类基本性格加以考察,就会发现那些相互矛盾的性格特点,实际上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内在的必然性。艺术的概括化,就是提示事物的特征之所以为起特征的必然性。觉新的性格主要特征是:善良忠厚、懦弱顺从、逆来顺受、得过且过。它的产生,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主义的社会根源。
觉新的性格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1)、孔子仁学思想为主体构成的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把整套“礼”的血缘实质性地规定为“孝悌”消溶满足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使仁学的观念,情感和意识与世俗的伦理和日常心理综合统一,而没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导向外在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通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传播,渗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行为和思维中,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重要痕迹。其缺点和弱点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儒家的“安知天命”,“守道安贫”的观点同庄子对世俗的“超越”和自足等结合,经常克制和压排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形成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得过且过的奴隶性格起到十分恶劣的作用。觉新的性格即集中体现这种特点。(2)、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这种影响和制约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结合个人需要的积极活动得以实现。高觉新主要活动是“家”。作为初级社会群体,“家”对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初步的作用,对人的行为的形成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正是通过这样的环境作用于觉新性格。“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长成”,当父亲用抓阄的婚姻使他失去自己的恋人时,他“没有反抗的思想”,为了双亲的遗命,便把扶助弟妹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高家非要我来撑门面”。温情脉脉的孝道亲子之爱的“新政”,就使觉新自觉地套上封建礼教的枷锁,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而且以此律人,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3)、同时,他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行为规范的特点。高家四房,他是长子长孙,没落阶段的现象通过他的性格得以反映,大家庭内部重重矛盾纠葛必然集中体现于他这个矛盾旋涡中心。他的性格的矛盾是必然的。大家庭特殊的人际关系,使他感到“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他的敷衍处世乃出于无奈。
“一个人的本性,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性因素。”统治阶级的社会控制,通过群体成员的指导和约束,也通过社会成员的相互影响。高觉新的“情感、仪表、行动”,一切都能证实他的教养和生活环境。这对他的影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能深刻的提示觉新性格存在着发展的社会本质,这完全得力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他把人物放在整个历史背景上,从更深一层的生活本质加以反映。作者是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上,在创作上敏感地感受到这一人物的普遍性和性格深厚的社会基础。
三、高觉新的悲剧具有典型意义。
觉新性格内在逻辑以及矛盾冲突的历史必然性,便展示在社会历史特点中。黑格尔说过“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性的东西。”觉新的性格的复杂性层次,表现在他作为艺术个性的悲剧矛盾冲突之中。
基于阶级和思想局限,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不可动摇,这就是他悲剧性格的思想基础。软弱的性格,在听命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担时,表现为顺从;梅表姐特别是瑞钰的惨死,使他明白“真正夺去他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迷信、整个礼孝、整个制度”。然而,他只选择了苟且:“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殉道精神,不仅使自己丢失了梅表姐、瑞钰,更是软弱的把她们送上旧礼教的绞刑架,置身于理想与现实、思想和行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纠葛之中无法自拔,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悲剧的冲突是觉新性格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对旧社会有切肤之恨的作家,巴金对觉新的性格进行批判的同时,深刻体察了那个造成其“自杀式”生活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根源——看出了这个空报善良愿望,有理事才能的大好人,如何在旧制度没落过程中,不敢斗争,惮于矛盾。而一步步被*得几乎精神崩溃的边缘。苟且于令人窒息的灰色生活中,从而显示出性格的悲剧意义。因为他的遭遇,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故对其言行感到可恨之时,亦会对其与时代相悖而被撕破的善的禀性产生怜悯。
确切地讲,巴金对觉新是“爱而知其恶”。这重的同情和怜悯,不仅因为觉新的原型是他的哥哥,在当时作家的思想中,民主主义、无*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因素使然,使得作家的某些怜悯,不能被我们所接受。然而,艺术家忠实以人一生的命运长河作为总体来衡量,以其社会、历史根源来观察,其目的是让读者从其创作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全部丰满,多彩的现象中,从“自己看着自己死亡”这样强烈的体验中,去看出它复杂,深邃的社会历史的内容,使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这就启到了通过教训,就同时产生净化的作用,达到了改造人类这个艺术最高的目的。
觉新性格的悲剧意义就在于,透过其悲剧性格的偶然性,深刻地提示了其所以为悲剧的社会历史必然性。觉新性格不同于被封建规范压制到了习惯成自然的阿Q精神胜利法,明知所作所为害人害己,却不敢也不想改变这灰色的命运。同时,无奈中制造他人的悲剧,所以也就觉得特别可悲、可叹、可怜、可恨,使读者于强烈的震撼之后开始反省。阿Q为自己奴隶的地位辩护和粉饰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国民劣根性。高觉新做奴隶而不得的性格悲剧,则深刻地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缺陷的沉重历史痕迹,同样警示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进行更高的要求,文学形象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的描写和对生活评价的深刻性的统一。高觉新形象的价值是他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和攻击。
四、杰出的艺术家的审美意象,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于客观现实的某些内容和必然规律。巴金不同于鲁迅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角度提出问题,阐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是更多从受传统思想影响这一侧面的揭露,意识到正因为象觉新那样的人太多,高老爷才能够横行无碍。通过觉新性格批判旧制度,洞悉民族文化的心理底蕴,体察是深切的,封建传统的道德沉淀与民族文化心理中中有相当强固的承受力量。在今天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清除结构中的陈垢,塑造健全的民族性格,觉新以自己的哀号,告戒着人们,这仍不失其认识价值。
参考书目:
(1)、巴金《关于〈激流〉》见《家》P8-9
(2)、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孔子再评价》、《庄玄禅宗漫述》、《浅谈中国的智慧》等。
(3)、见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
(4)、见《列宁全集 》第十六卷P396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P62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P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