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午间和课间都不让孩子出教室,是为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20 07: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0 10:03
“学校课间和午休除了上厕所不许学生出教室”,主要落脚点是学校和老师应该多一些担当的勇气。是啊,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现在为了怕承担责任,就让学生好静,这不是违背天性吗?
最近还发生了一件事,校长规定不到时间不准学生进校门,于是保安让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和小朋友在校门口淋雨,进而发生冲突被曝光。
真是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学校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现在的70后,80后小时候,课间、午休期间、课后,那是最快乐、最热闹的时候,追跑打闹,自由玩耍,是童年的标志性生活。
笔者记得10多年前去打工子弟学校支教时,学校要求学生课间不能在校园跑,原因就是怕出事,当时觉得不可接受,以为这是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独有的风景。
没想到,十年后,公立学校更甚一筹,学校课间和午休除了上厕所不许学生出教室,直接把学生*在教室里边,那么大的一个操场闲置时间多,利用少,真是太浪费了。
原来奔跑的10分钟,变成了静止的10分钟,45分钟课程学习之后,还不能到室外看看远处,不能自由活动一会,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小胖墩越来越多,近视眼越来越多的一个解读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原因是怕孩子受伤、怕家长*、怕教师担责。一位教育*说,全县都没有了单杠双杠,跳马等传统器械与项目,原因就是怕学生受伤,怕家长闹,怕索赔。
对这个问题要辩证分析,不能笼统概括。
首先孩子课间、午休时间到楼道、操场跑一跑、跳一跳、玩一玩,出事的概率有多高?尤其是出现严重事故的概率有多高?事实上,这种概率应该不是很高。70后,80后就是那么成长起来的。
其次,孩子不小心磕一下、碰一下,流点血、受点伤,家长闹的概率有多大?笔者也是家长,家里也有小学生,即使现在管理严格的情况下,在教室里边、体育课上、社会大课堂时,难免也会出现意外小事件,但目前为止,没有家长闹到班主任那边,更没有闹到校长那边。
所以,可以看出,出事是小概率事件,校长*也是小概率事件,综合评判,可见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作为学校,怎么能把决策限定在一个小概率事件上呢,怎么能为了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而牺牲了那么多孩子自由活动的宝贵时间呢?
也许有人说,万一出了事怎么办,家长闹怎么办,打官司索赔怎么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真出了事,总会有解决办法的。学校是个教育机构,这些也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总不能一直躲着、藏着。
不能因为怕出事,就啥都不干,那还怎么开设学校。教育要防止因噎废食,不能怕出事,就一刀切,如果那样,还怎么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呢,谁能保证哪个环节不出一点问题呢?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学校也不能成为无限责任公司,把任何一点摩擦、磕绊无限扩大,其实在家里、在路上、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学校不是世外桃源,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家长不要太神经质,不要动不动就到学校闹,就找校长,甚至给教委反映,网上公布等等。集体环境中,同学之间的磕磕绊绊与摩擦,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不要无限放大。
还是那句话,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有那么难吗?为什么要把小概率事件无限放大呢?理直气壮的事情为什么就怕呢?
什么叫担当,这就是担当,什么叫作为,这就是作为,不能因为怕出事,就什么都不干。
现在提倡体育,要强身健体,为什么不让学生动起来,跑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劳逸结合,脑体结合,放松身心,提高效率,释放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