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12 20: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3 04:06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以上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大意是:汉高祖刘邦自小就时常听闻信陵君魏无忌的贤名。在他称帝后,每次路过大梁城,必定要亲自前去拜祭;公元前195年,在击败黥布后班师的途中,他正式安排了五户人家,让他们祖祖辈辈照看、祭祀信陵君的陵墓。
在我们印象中,汉高祖自小“不修文学”、“好酒及色”、藐视权贵,而且最讨厌繁文缛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混不吝”,那他为什么对一位战国时期的贵族公子如此推崇?并且还刻意在平叛后为其安排了被人世代守陵的殊荣?
我们先看看这位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有何过人之处。
信陵君魏无忌形象
“名冠诸侯、邻国相倾”,战国的传奇—魏无忌
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魏圉的同父异母弟弟。公元前276年,安釐王在即位的第二年,将无忌封为信陵君。
当时,魏国早已从战国初期的霸主之位跌下神坛,不断被秦国攻城略地;周边其它诸侯国也趁火打劫,时常想从魏国身上占点便宜。公元前273年,实在撑不下去的魏王甚至*向秦国割地求和。
而到了公元前266年,魏国的形势再度恶化:曾经的魏国臣子范雎逃往秦国后备受重用,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变本加厉打压魏国。
面对千疮百孔的家业,魏氏兄弟俩忧心忡忡、共同处理国政。有感于人才的重要性,信陵君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养士”措施,扭转了魏国数十年来人才不断外流的窘境: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已去世,魏国信陵君与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立,各自拥有食客数千、共领*。但信陵君的独特之处,并不止于此。
有一天,信陵君正在和魏王*,这时侯骑来报,声称北方传来烽火示警,赵国的骑兵正大举向边境压来。魏王大惊,连忙起身准备召集大臣,信陵君却拉他回坐:“兄长稍安,这是赵王出来打猎而已。”面对这一没头没脑的判断,魏王自然将信将疑、坐立不安。
过了一阵,北方再次传来情报,与信陵君所说完全一致:“赵王在边境打猎,并不是要入寇。”
大惊之下,魏王问弟弟是怎么料事如神的,信陵君解释道:“赵王身边的亲信里有臣的门客,所以赵王的一举一动,都在臣的掌控中。”
别国之君的亲信都能对自己弟弟死心塌地,那本国朝廷的人呢?魏王不禁又喜又怕,开始逐渐削弱信陵君的权力。
然而,就是靠着宾客遍天下的信陵君,魏国暂时遏止了颓势,“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但信陵君之所以“名冠诸侯”,是因为他接下来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