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教学的研究意义何在?活动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有什么影响_百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09 00: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9 15:56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他们有效学习的主要变量;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同他们的“智力因素”、“策略因素”一起,决定着学习的成败。新课程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焕发生命活力。对于多数的学困生来说,真正基础差的不可收拾的是在少数,他们中的好多人都是因为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导致成绩下降,所以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成为我们老师的一个研究课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诱因。学习动机并非一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多种不同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引起的。学生的心理动力结构的深层核心是学习的需要。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从事活动的内部驱动。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能,是指教师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活跃状态的各种教学行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意义在于:唤起内在需要,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对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专家们曾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如凯勒提出的 “ARCS动机模式”就包含了“激发和维护学生注意力、突出针对性、建立自信心、创设满意感”四个因素。沃特科沃斯基的“TC动机设计模式”则把主要动机因素置于连续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考虑,他提出:在教学中,开始阶段相应的动机因素是态度(需要),教学的展开阶段相应因素是刺激(情感),教学的结束阶段动机的相应因素是能力(强化)。斯皮策的动机情境则强调,“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因此,“应创设一个富于激励性的学习环境”。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设置教学情境
设置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注意。注意是意识的门户,是主体的选择性过滤器,只有在注意被吸引的情况下,学习才能启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面对强度、对比、变化等新异刺激以及能引起学生情绪反应的事物时,注意就能被吸引。
在凯勒修改的ARCS模式里,激发和维护学生的注意是动机设计的第二要素。这个模式提出的注意力激发与维护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唤起感知,即利用新异的、惊奇的、不合理的、不确定的事情来激发和维护学生的注意;二是引发研究,即通过激发或要求学生产生要解决的问题来刺激寻求信息的行为;三是利用变化力,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维护学生的兴趣。
二、多用目标激励
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具有很强的引导、召唤和激励作用。运用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即认识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并且设计出一步步逼近目标的合理而又可行的目标序列,让学生在一个个“小的成功”的鼓舞下,在学习结果的诱惑下,始终保持适当的学习预
期和激情。
凯勒的动机设计模式中的第二个要素是“突出性针对”,即是要注意解决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问题,这对我们运用目标的激励效应应是颇具启发意义的。凯勒所设计的“突出针对性”包括以下三条途径:
1、有熟悉感:运用具体、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及与学生本人的经验和价值观相联系的举例和概念。
2、目标定向:教师向学生解释和列举有关的学习目标及教学的效用。
3、动机匹配:运用与学生动机特征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在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后,魏书生老师根据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有一种期盼更大进步的心理,启发他们制定初中阶段的发展计划,然后再把这些较为长远的努力目标分解为学期的、学月的乃至每周每天应做的事情。如每个周要读多少页课外书、写多少篇阅读笔记或观察日记、学会唱多少首歌、在操场上跑多少圈、做多少件好事,等等。魏书生老师经常外出做报告、传经验,但无论他走多久,学生都会进行“自我管理”,每天应做什么来接近自己的目标,学生心理有底。所以他们讲: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三、激发内在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学生内在需求所决定的认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是持久强烈的。因此,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惊奇感、认知冲突,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诱发那些学业不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和要求时,建议教师采用能激发学生认知兴趣的心理效应的方法,如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新颖效应,不同看法的冲突效应,出乎意料的惊奇效应,等等。他的意见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条思路。
四、发挥成功效应
成就动机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机之一。成功带来的兴奋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就是对自己的一个小小胜利,也能使人坚强许多。”获得成功,特别是战胜自我以后的每一点进步,都会深刻地影响人的后续行为和精神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做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他告诉教育者:“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关注那些在困境中艰难地行进的学生,发现并强化他们的哪怕最小的进步,其鼓励作用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五、引导学生参与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学生带进学习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我国的研究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参与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提出,可以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定义为:学生在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学生参与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行为投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兴亡表现;认知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水平与层次;情感投入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学困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学习兴趣不浓厚,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只要我们老师认真观察他们,真心关注他们,全心指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他们肯定是会有所改变的,这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