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20 01: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7 11:40
# 历史 冷知识#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人们正沉浸在新春伊始的欢乐气氛中,新春新气象的开始。
然,就在一切都沉浸在新的开始时,后周国也发生了新的大改变。对后周忠心耿耿的赵匡胤,还在醉梦中就被一群贪求富贵荣华的将士们,强行“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改后周国号为宋。
《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里记载了“陈桥兵变”这一重大事件。
当后周朝廷正欢天喜地地庆祝新春之际,朝廷突然接到消息说:契丹、北汉又联合南下入侵中原。7岁的小皇帝和20多岁的年轻皇后,当场惊慌失措,立即派赵匡胤率兵还击入侵者。
赵匡胤为保卫*,二话不说率兵就出发。可是很奇怪的是,赵匡胤一改往日快马加鞭急奔前线的作风,出京城刚三十里,就在陈桥驿停了下来,而且那天他和将士们都喝了很多酒。赵匡胤醉倒在陈桥驿。
天刚破晓,赵匡胤还在醉梦中,就被吵吵嚷嚷的将士们闹醒,眼睛还没大睁开呢,就被一群将士们硬将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
无可奈何的赵匡胤,就这样无辜地篡到了皇帝宝座上。出征大军返京回城也很顺利,三十里地,军人走起来很快,城也不用攻。
这个城门的守卫不开城门,他们就转向另一个城门,反正他当皇帝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所以另一个城门守卫大开城门,热烈欢迎新皇帝。
赵匡胤进入朝堂时,见到后周老臣就抱头痛哭,“我是被*无奈呀!”赵匡胤真的是无奈,又无辜。
大臣们也很明事理,当场跪下三呼“万岁!”反正五代十国时期,朝廷*也好,在野百姓也好,对改朝换代的事非常麻木。皇帝是谁,对他们来说不重要,只要还有皇帝在,还有工资可领,他们还能过日子就行。
然后,赵匡胤登基改国号宋。奇怪的问题又来了,赵匡胤不是领出征抵抗外敌的吗?那契丹军和北汉军,他们这会在干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料上有记载:
就是说,契丹与北汉军莫名其妙地逃回去了,就这样凭空地来,又凭空地去没事了。是的,契丹、北汉倒是逃回去了。可是,中原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中原改后周朝为宋朝了。
有人就在问了,既然契丹、北汉入侵是假消息,后周朝廷为什么会一下子把军权交到赵匡胤手中,以至于中原发生兵变呢?
如果说契丹、北汉趁中原皇帝不小,刚登基半年,朝政还没稳定之机来入侵,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
从后来范质下殿抓住王溥的手,指甲都掐到肉中几乎出血说:“仓促遣将,这是我们的过失啊!”可以看出,当时朝廷遣将的确是仓促了。
在《辽史》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也就是说,就在中原兵变的那段时期,辽国也正内乱。辽国王子敌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萧达干等谋反。被发觉,辽国正处在平乱当中,平定叛乱胜利后,还要忙活祭祀天地、祖宗,向上天、祖宗们汇报平叛过程及结果。
如此看来,契丹自己的内乱还忙不过来呢,哪来的时间联合北汉南下入侵中原呢?
曾记得郭威兵变时,因为一时间找不到皇袍,将士们只好扯下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
自古以来,皇权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皇帝的专用色。黄袍除皇帝一个人拥有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粘边,连皇后宫中都寻不到一件黄袍。
奇怪的是,赵匡胤手下的将士们,在那个手工缝制,龙袍手绣的时代,怎么可能一夜就准备好了龙袍呢?是将士连夜回皇宫偷了一件7岁孩子的龙袍给赵匡胤披上了吗?
赵匡胤刚到朝堂,后周的文武百官就跪了一地,三呼“万岁!”周恭帝柴宗训只得立即禅位。因为事发突然,禅位诏书都没来得及写。
可是群臣都已经跪拜着呢,如果此时没有禅位诏书的话,那场面该有多尴尬。
不用担心,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从容地从袖中抽出诏书,当堂宣读禅位诏书。陶谷也是刚知道赵匡胤即位,这诏书是他瞬间在袖子里写好的?
当满朝后周文武*听说“陈桥兵变”时,只有韩通转身跑出朝堂,准备调兵对抗兵变。可是就在他去调兵的路上,遇见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
韩通见势不妙,调头往家跑,结果还没来得及进门,就被王彦升给杀了,王彦升还将韩通全家上下男女老幼全部杀光了。这是不是又一个刚刚好的巧遇呢?
如此一堆的恰巧,就不是恰巧了。而是长时间谋划出来的这么一出大戏,那么是谁策划的这场大戏呢?
应该说赵匡胤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凶悍勇猛是真的。他的野心也是随着他的功绩一天天膨胀的。而且还有一个老师郭威言传身教,亲自表演了一场兵变。所以赵匡胤将野心,转变成现实也就是不那么难的事了。
柴荣临终前为防兵变,设制好了机关,赵匡胤的兵变也不是容易的,他必须谋划出破除障碍的策略。
按柴荣生前安排,调动京城军队的权力是在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就是那个听说赵匡胤兵变,唯一想组织抵抗被杀了全家的韩通。可是这许多机关和障碍都是怎么被赵匡胤一一破解的。
一、郭威告诉赵匡胤,要想抓军事指挥调动权,得有外敌入侵的消息
赵匡胤若要实施兵变,首要问题得抓军权。要抓军权就得有外敌入侵的消息,然后朝廷派出军队进行反击,军队离开京城,赵匡胤就可以拿到军队指挥权。这一招是他的老师郭威教他的,而且还为他表演过。
所以正月初二就有了契丹、北汉联合入侵中原的消息。
二、河北各镇决定中原王朝的命运
柴荣知道河北三镇的重要性,所以临终前删立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不仅如此,他还将军权分化切割分别分权给了几个人:
1、京城禁军侍卫司分马军、步军,两司互相统制,互相制衡。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李重进不是赵匡胤的同党,陈桥兵变前,他被派往边境去了。等他知道国号改为宋反宋时,赵匡胤已经下达了皇帝令“铲除叛乱”将他铲除了。
3、早在959年冬,赵匡胤就先派韩令坤“领兵巡北边”,对河北三镇加强了控制。再加上符彦卿,他虽然是后周皇后的父亲,同时他也是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的岳父。对他而言7岁的皇帝不如赵匡胤当皇帝更稳妥,所以对兵变他是持支持态度。
4、兵变的前两天,960年正月初二,赵匡胤得到率兵出征令时,就派慕容延钊率禁军先行河北真定,将河北真定控制。此时河北三镇已经被赵匡胤控制住了。
河北三镇摆平,赵匡胤就可以大胆实施兵变。
赵匡胤在整顿军队时,逐渐在禁军中组织自己的势力。他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如石守信等10人结为兄弟。
此后,他又将自己的心腹安排在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到下控制了禁军,此外,他还网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还有大批谋士,如赵普等。
所以赵匡胤初三率兵离京,下午便在陈桥驿扎营。那天晚上,他很是时候地喝醉了,醉醒后被一群自己的谋士、兄弟、智囊团的将士强行地黄袍加身。初四返京,初五改国号宋。
整个过程是那么顺利,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赵匡胤设计出的这一场“陈桥兵变”的闹剧,终因其兵不血刃而完美收场。
虽然说他表演得很完美,但是,再完美也逃不出一个“篡”字,这是 历史 给他的定论。
所幸的是不管是不是“篡”, 历史 终究是选择了“宋”,这确实是中华民族之大幸。对国家、对百姓而言,赵匡胤做了一件具有 历史 意义的大事。
大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统一了中国,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生产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对文学、艺术而言,“宋”是中华文明之大幸。史称“盛唐富宋”,宋朝因为有了富,所以培养出一大批的文学家、艺术家,丰富了中华文明。
《唐宋八大家》中,就有6位出自于宋朝。宋朝不杀文人,所以宋朝的文人最自由,宋朝的文人敢怒也敢言。
大宋朝,是中国 历史 上一个美丽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