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20 00:2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9 04:13
三国时期的曹操,我们都比较熟悉,他的性格复杂,做事的风格也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是个即善即恶的人,善良的时候,可以放弃儿子和大将的仇恨,重新去接纳别人,恶恨起来的时候,也可以轻易的把恩情抛至脑后、毫不留情,他的性情飘忽不定,常常让人无法琢磨,他重用仇人诛杀恩人的事情,就可见一斑,我们一起来看下两个例子。
一、重用仇人
兴平元年,曹操率大军征讨徐州的陶谦,导致后方空虚,陈宫和吕布趁机发难,兖州的郡县纷纷投靠了吕布,只余下三座城池没有明确表态,得到消息的曹操很是自信的表示,河内太守魏种是他推荐的,谁都有可能背叛,唯独魏种肯定不会,结果出乎预料,魏种带头背叛了。
曹操刚刚信誓旦旦的发表意见,就被狠狠的打脸,面子上实在挂不住,于是恶狠狠的发誓,只要魏种不南下跑到越南,北上不跑到大漠,就一定不会放过他。
魏种也够倒霉,确实没跑多远,躲到了河北的射犬(地名),曹军平定了射犬之后,魏种被生擒活捉,人们都以为魏种必死无疑,可是剧情来了个大反转,曹操怜惜他的才能,饶了他一命,并且重新任命为河内太守。
曹操的这种操作,是不是让人很难理解?魏种的行为,带来的危害不小,如果不是因为曹军回撤及时,曹操的大本营可能就丢了,这种不忠心效力之人,只是因为有才能,曹操便放弃了前嫌,确实让人感到奇怪,当然这种事情也不是个例,比如张绣杀死了典韦和曹昂,毕湛投靠了张邈,最后他们仍然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二、诛杀恩人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为曹操立下大功的许攸。许攸是个绝顶聪明的谋士,原本是袁绍的手下,因为和袁绍发生了矛盾,于是投靠了曹操。
曹操面对袁绍大军,压力那是相当的大,正在苦思冥想破敌之策的时候,许攸献出了一条计策,那就是派轻骑偷袭乌巢,烧毁袁绍的粮草重地,因为许攸了解袁绍军队的情况,所以任务完成的非常圆满,乌巢失守之后,袁绍的大军全线溃败,官渡之战的胜利,使曹操具备了一统北方的条件,也逐渐成为三国最有实力的诸侯,许攸应该可居首功。
许攸和曹操年轻的时候就是好朋友,帮助曹操打了胜仗,因此他很得意,四处宣传自己的功劳,出席宴会的时候,也不顾及曹操的感受,直接叫曹操的小名,顺便还会加一句:“阿瞒,没有我,你拿不下冀州”,言外之意,我是你的恩人,曹操听完也只能自嘲的哈哈大笑。
三番五次之下,曹操实在没忍住,就把许攸给杀了,许攸虽然才智不凡,但是情商确实堪忧,许攸的结局,也让人始料不及。
通过例子能够看出,曹操即能够重用他的仇人,也会诛杀他的恩人,那么他到底有没有用人的底线呢?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倒也不复杂。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的《求贤令》中就有明确的答案,“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言外之意,曹操用人的底线就是,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有才能,并且能为我所用,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才。
这样来看,三国的曹操用才人的标准,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出身无论高低,也不管以往是不是犯过错误,只要是有才能,真心实意的为曹操服务就行,曹操这样的举措,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态度,因此,曹操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的人才,为曹操的三国争霸取得了资本,当然这样引用人才的做法,遗留的弊端也不少,不过,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9 04:17
你好,在三国时期里,曹操是一个军事天才,不会因为个人的感情而难为兄弟,而且曹操非常凄惨,对于曹操而言他还是有用人的底线的,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你有才能,并且能为我所用,就可以,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9 04:10
他没有,只要能够帮助他统一天下,只要这个人足够的有才华,就算他和曹操有仇,依旧能够放下偏见,任用他。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9 04:15
有,曹操的用人底线就是出身无论高低,也不管以往是不是犯过错误,只要是有才能,真心实意的为曹操服务就行。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9 04:10
他是非常有用人的底线,因为曹操是一个疑心非常重的人,而他的恩人可能是一个未知的威胁,所以他才不会放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