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背后是什么?答案不是熊父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19 11: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20:41
1
前两天和表姐聊起熊孩子时,表姐说,她同事家的孩子才八岁,活脱脱的熊孩子:摔大人手机、在墙上画画、往电视里浇水、打小朋友、下雨的时候往路人身上踢脏水,都是她同事家孩子常干的事。但是,她同事训也训了,打也了,就是没有用。
前两天被老师叫到学校,说是拿笔戳同桌的手。回来自己还没说几句,孩子逮住她同事的手上嘴就是一口,弄得她同事完全手足无措。
她同事说自己想了很长时间都想不明白,自己和老公都是能讲理绝不动手的人,孩子这是跟谁学的?如果是长辈带也许是隔代亲,太宠着孩子了,可是女儿是自己一手带大的,怎么就成这样了?
2
无独有偶,昨天在头条上看视频时突然发现熊孩子的“熊”就像手机系统不断升级一样,也在更新换代,已经从“破坏熊”升级到了“暴力熊”。
视频里,一个12岁的小男孩和妈妈在餐厅吃饭时,打破了餐厅的东西。小男孩不仅完全没有歉意,还理直气壮地要求他妈妈掏钱赔偿。他妈妈本来想先批评教育一下再处理,结果话还没说完,小男孩就当着众人面挥拳打向妈妈,甚至还使劲掐妈妈的脖子。坐着吃饭的妈妈招架不住,站起来抬手吓唬小男孩不管用,动手打了他几下,但是小男孩一点也不害怕,拉开架势跟自己的妈妈对打。
有网友就感叹道:
*这肯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
*绝对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告知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小时候打父母那是可爱好玩,但是要告诉他那是不对的。如果不说,时间久了,人长大了,就成一习惯,那就晚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已经来不及了。
也有网友支招道:
*打,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到他不敢为止。
*不削不成器,父母一定要立威于孩子,要不孩子会无法无天。
还有网友苦恼道:
*我家孩子就是这样,可是道理也讲了,打骂也用了,就是不管用。
看到网友这么说,我不仅想:面对这样的孩子,真的只是简单粗暴的动手打就管用吗?视频里孩子的妈妈最后也是打了,但是并没有制止自己孩子的行为。也许网友该说,那是打的太轻,像这种孩子,要打到他怀疑人生才有用。
但,有没有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没有看到的呢?
3
英国有一档专门讲熊孩子的节目叫《暴力娃和绝望爸妈》,有一期讲的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的儿子在学校是听话的乖学生,但是在家里却是个一点小事就“发狂“的小怪兽。动不动就对家人拳脚相加,甚至他妈妈要求他把电视音量调小一点,都能引起他突然大打出手或者咬人。
开始父母觉得毕竟男孩总是调皮好斗的,等懂事了就好了。但是随着他的长大,他并没有像父母预料的那样,而是更加变本加厉。
这激起了他爸爸的反感,作为一家之主,他爸爸就像上文中支招的网友一样,觉得应该重新确立威信,采用了“打”,但是这不仅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且还导致了夫妻的矛盾。最后,实在没办法,就用绳子捆住“发狂”的儿子,等儿子怒气消了再解开。可是这并不能解决 根本问题,无奈中夫妻俩求助了节目组。
节目组请来了专家跟小男孩谈过之后发现:在孩子心中,一直觉得妈妈是他的,之所以会通过咬、打妈妈,是因为想证明自己对妈妈的“占有权”;而爸爸只是一个用暴力*他的“陌生人”。
最后,专家指出,正是年幼的他对妈妈的依恋,以及对爸爸的陌生和恐惧,激发了他“暴力熊”的特质。并给出建议,鼓励爸爸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一对爸妈“,而不是只有妈妈。
随着爸爸陪伴的不断深入,“暴力熊“渐渐的变回了可爱的小男孩。
4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 德雷克斯和薇姬 索尔兹在《孩子,挑战》中指出:
孩子最基本的需求是拥有归属感,而孩子不当的行为背后往往是因为有一个错误的目标,例如:寻求过度关注、与父母进行权力之争、对父母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等。
从“暴力熊“的表现来看,他们”熊“的目标更多的应该是与父母进行的权力之争和对父母进行报复。权力之争持续下去容易导致孩子觉得唯一获得满足感的方式是恃强凌弱或者成为专利者;而对父母进行报复,则容易导致孩子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体现价值感。所以,暴力并不是解决“暴力熊”孩子的最好的方法。
5
那什么才是解决暴力熊孩子的最好方法呢?
*父母不要缺席孩子教育,多陪伴孩子。
*要“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想法。
*用“人们”、“大家”来代替“你和他”,尽量不要带入自己的不良情绪,并积极为自己和孩子深入交流创造客观环境。
*取消分派任务式的教育,变成求助式教育。把你必须做什么变成,你能不能帮我做什么。
最后,用《孩子,挑战》中的话:
成熟指的是心智得到完全的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而只有少数人能认知体会到这种快乐。完美的成熟,需要用一生来完成。
希望熊孩子的父母能够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陪伴孩子平稳度过“熊“阶段,帮助孩子不断地完善成长,让彼此都体会到成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