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清代木构建筑型制建造方式的异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6:3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1:46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
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1:46
唐代的建筑特点是
一、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二、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三、屋檐高挑。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两层。 四、屋瓦呈青黑色。 五、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六、色调单一。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
清代的建筑特点是
清朝新的多样性的建筑材料不但使建筑技术有了进步,而且使建筑外貌有了更大的改观。作为传统建筑结构的主体形式的木构架技术亦有许多改进。如柱网更为规格化;元明以来习用的侧脚、生起作法及斗拱构造等逐渐退化或减弱;材分制名存实亡;角部梁架构造通行顺梁、扒梁、抹角梁方法;木构件的修饰向表面性装饰发展等。尤其在拼合梁柱技术、多层楼阁构架、大体量建筑构架、重椽草架及复杂的结顶技术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 清代大型建筑的内檐构架基本上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榫接,形成整体框架,提高了建筑物的刚度。清代建造了一大批楼阁式建筑,就是按照这种新的框架方式,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北京颐和园佛香阁、雍和宫万福阁等。清代大建筑的梁柱村料多改用帮拼方式,以小木料攒聚成大材料,外周以铁箍加固,表面覆以麻灰油饰,完全不露痕迹。帮拼法不仅节约了巨材,而且为分段施上的多层楼阁创造了条件。 清代在应用地方性材料方而亦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如在福建、广东一带应用夯土或卵石,。可砌筑高达四层的居住建筑;*工匠凭借经验,不挂线,不校正水平,可砌筑高峻的毛石墙。此外,浙江天台的石板墙、福建惠安的石墙和石屋面、贵州镇宁石头寨的石建筑等,皆是就地取材的实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1:47
唐代和清代木构建筑型制建造方式上,在材料应用、木构架技术、内檐建构、建筑色彩方面采取了一些相同或不同的处理。
(一)唐代和清代木构建筑型制建造方式的相同之处。一是材料使用方面,唐代和清代木构建筑都使用了大量木材材料;二是唐代和清代都比较注重木构架技术,采取了柱网方法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三是内檐构造结构方面,唐代和清代都采用了斗拱方式出檐,使建筑呈现斗拱的基本特征;四是建筑色彩方面,唐代和清代木构建筑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增强建筑的美感。
(二)唐代和清代木构建筑型制建造方式的不同特点。一是清朝木材材料采取了帮拼法。 唐朝大建筑的梁柱村料多采用单体大型木料,而到清代大建筑的梁柱村料多改用帮拼方式,以小木料攒聚成大材料,外周以铁箍加固,表面覆以麻灰油饰,完全不露痕迹。帮拼法不仅节约了巨材,而且为分段施上的多层楼阁创造了条件。二是清朝时期木构架技术有许多改进。相比唐朝,其柱网更为规格化,尤其在拼合梁柱技术、多层楼阁构架、大体量建筑构架、重椽草架及复杂的结顶技术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三是内檐构造结构有较大变化。相对唐代建筑普遍使用大斗拱,清代大型建筑的内檐构架基本上摆脱了斗拱的束缚,官式建筑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使梁柱直接榫接,形成整体框架,提高了建筑物的刚度。 四是色彩变化。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到清代各种颜料的应用,使建筑所包含的色彩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