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6:0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26
纵览“错换人生28年”事件,“当事人们”最核心的诉求终归还是要回到案件的解决上,以至于从事件触发以来两个家庭的弥合变数,更像是对“错换人生28年”的控诉。在一定程度上,从事件进入媒体视线以来,“当事人们”的弥合可谓历经亲密无间到现实疏离。因为一切的缘起是“割肝救子”,所以“治病救人”依然是现实问题。
事实上,事件触发初期,两个家庭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起码在媒体视线下,呈现出“你来我往”的姿势,并且作为人之常情的考量,多数人会认为这两个家庭会同舟共济,也就是无论当事人姚策的病能不能治好,起码能给两个家庭的未来留下弥合的路途。
当然,事件刚触发的时候,当事人姚策的病情还比较稳定,整个人的状态也是比较积极的。起码在最初的媒体镜头下,当事人姚策和养母的互动是比较温馨的,起码符合人们对于亲缘弥合的基本想象。然而,随着当事人姚策的病情加重以及案情的进展不顺,现实的巴掌还是迎面扇来。
毕竟当事人姚策的病要治,而治病必然涉及到费用的问题,并且随着姚策的病情恶化,“最坏的打算”也摆在面前。所以当事人姚策跟养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缝”,可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当然,随着“当事人们”感性的消退,想必理性还是能帮助他(她)们找回既定的恩情勾连。
因为除却当事人姚策的病需要救治,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当事人都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只可惜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媒体*始终都是围绕“养母和生母”与当事人姚策在解构,而对于“养父和生父”始终被放在较为边缘的位置。
不得不承认,当女性人物参杂较多时,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不热情似火,要不冷若冰霜。可事实上,这并非是事件的全貌,因为对于其中的两个父亲来讲,他们共同的身份都是“养父和生父”,甚至也都算推进事件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毕竟他们才是具体的“干活人”。
要知道,媒体之所以热衷采访“养母和生母”,就在于女性视角下的情感起伏更容易触动*的发酵,在一定程度上,这比较符合“弱传播”的理论,也是媒体在追求传播效果中更愿意把女性作为采访对象的重要原因。所以,作为“养父和生父”来讲,可能在一开始就被媒体拒在镜头之外。
于此,对于*视角下的事件全貌来讲,自然是相对结构性的呈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考量事件的是非上,就与“养父和生父”没有关系,而是要透过两个父亲的面无表情,去追问他们内心的不平。
说到底,以国内民间“传宗接代”的普遍认知来讲,“错换儿子”对于两个父亲的打击应该也是很大的。但是,媒体在具体的非虚构阐释中,却显得比较吝啬,以至于整个事件沦为两个母亲的控诉道场,导致*越来越情绪化,当事人越来越变得人设化。
另外,以国内传统家庭的构建来讲,作为当事人姚策的“父母们”应该属于“女性管家”的模式,所以在具体的对外发言上,两个母亲都是冲在前面的,而作为两个父亲来讲,无论是两家人一起合影,还是面对媒体时具体的发言,始终都是兜底的角色。
这方面来讲,想必媒体也是没办法的。因为在初期的媒体镜头下,即便当事人姚策和父亲母亲同时在场,但主要的互动还是跟两个母亲较多,而两个父亲始终都是跟在妻子身边,生怕出现什么失控的事儿一样。不得不说,他们的情感始终是压抑的,却也澎湃着。
当然,这是国内父亲的缩影,他们但凡有过家庭,有过孩子,只要能称得上有责任心的男人,基本上都是默默的付出。他们一辈子不会在儿女面前流泪,但不见得不会因儿女的悲剧背地里流泪。所以说,他们只是看起来没有存在感,并不是真的没有存在感。
与此同时,无论是生物学的亲缘关系,还是事无巨细的抚养关系,国内的父亲始终和孩子是相对疏离的,所以在具体错换人生的感受上,两个母亲自然是更有发言余地。而且从具体的家庭纷争上来看,两个父亲始终是比较克制的,不仅没有私下互动流出,也没有公开发声露面。
这就在于,就既定的家庭琐碎处理上,男性可能更为讲究大局为重。而作为女性来讲,十之*比较情绪化,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基于“厌女情绪”,而是作为普遍的存在性,确实是这样的图景。因此在决定两个家庭的融合问题上,两个父亲的角色应该是较为重要的。
所以,在接下来的媒体实践上,也希望非虚构的触手能不断抵达两个父亲的田野,只有如此,才能在案情得到有效解决的前提下,让*对于“错换人生28年”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也能从男性的视角里,看到亲缘的意义以及养育的意义,这或许也是事件解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媒体经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27
因为男人比较喜欢沉默,但是他们心中其实很急迫,而他们并没发表很多言论,所以在整个事件中显得没有存在感。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27
因为养母在当家做主,一切决定都是养母说了算,所以养父和生父没什么发言权。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28
因为男人比较沉默寡言,其实他们心里面很着急,但是他们没有出来发表太多言论,因此显得没有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