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6:1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02
十四日为既望,自西周之后便存在了。然而作为正月十五,与望日(十五)需要区分的是,后者更多是古时天文历法上的称呼,与朔日(初一)、晦日(三十)等相互对应。
而前者作为每年仅有一次的正月望日,一般会被单独别称为‘上元’,至夜间则被称为‘元夜’,因为‘更始逾新,上元为纪。’所以并不能被单纯称为‘望’日。
古代将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对于月份日期的叫法古代也与现在不同,某年某月某日是现今世界阳历的通用叫法,不过在古时,是按干支来区别岁月的, 如戊戌年,丙申年。日期后面不跟“日”字,如阴历一月二日叫做“正月初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02
十四日为“几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台州的元宵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元宵节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过,这里也有一个典故,相传临海历史上有位知县,他的母亲是信佛的,正月十五要吃斋,但年羹本身是带荤的,于是这位知县就把元宵节的时间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开斋戒日,因为元宵节提前了一天,相反的,中秋节就推后了一天,所以台州地区最传统的方式就是正月十四过元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02
十四日为“几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钱塘江大潮也以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见南宋文人周密的《观潮》)。
朔日 shuòrì 中国农历每月初一
朔望 shuòwàng 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
朔月 shuòyuè 月朔。旧历每月初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03
既望,自西周之后便存在了。然而作为正月十五,与望日(十五)需要区分的是,后者更多是古时天文历法上的称呼,与朔日(初一)、晦日(三十)等相互对应。而前者作为每年仅有一次的正月望日,一般会被单独别称为‘上元’,至夜间则被称为‘元夜’,因为‘更始逾新,上元为纪。’所以并不能被单纯称为‘望’日。
夏历中出现的各种日期称谓:
初一:朔;
初二:既朔、死魄、旁死魄、旁死霸;
初三:哉生明或月出;
初八至十三:恒或上弦;
十四:即望;
十五:望;
十六日:生魄、哉生魄、生月魄;
十七日:既生魄;
廿二/廿三日:下弦;
廿九/三十:即每月最后一日,晦或即朔。
特殊岁时称谓:
正月初一:元日、旦日、元辰、端日、吉日、正日。
正月初七:人日、人胜日、人庆,语见东方朔《占书》。
(注: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正月十三:上灯日;
正月十六:打鬼,明清时多有记载。
正月十五:上元,小正日、元夕等,至晚间才叫元宵、元夜。
正月十七:落灯、收灯日。(注:宋代或为十九日,有晏殊作为证。)
正月二十:小填仓、小添仓。
正月廿五:大填仓、大添仓、天仓,地方别称“打囤”或“扫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