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4: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1:20
首先,对待人性问题,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我们如果稍微留心一下他们二人的观点不难发现,孔子在许多场合都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的接受统治者的奴役,要“温良恭俭让”而不可“锋芒毕露”;但是孟子却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以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据说孟子初到齐国打算劝说齐王不要好战喜功,应“乐民之乐”,不成想被齐王称病拒绝接见,而是派了手下应付孟子的到来。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称病不见来使。身边的人怕触怒了齐王都纷纷劝说孟子“王命不可违”,要孟子三思而后行,但孟子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更可甚者,孟子为了显示他对齐王的蔑视,第二天一大早就若无其事的赶出门到东家送殡了。孟子的这种行为在孔子看来那可是“大逆不道”“不可教也”但孟子却认为“其横逆由是也------此亦妄人也已也。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与禽兽又何难哉?”。这是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反叛啊! 其次,在人格培养方面,孔子一味强调“克己复礼”忍辱负重无怨无悔,他让弟子们磨砺意志其实就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孟子以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的,他并不认为磨砺意志就单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对个人的节操等也有作用的。 另外,在君臣关系上孔孟的观点也是不一致的。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而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尤其在对待“仁义理智”方面,孔子侧重强调“克己复礼”而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最后,在对待学问上,孔子以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孟子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 一言以蔽之,有关孔孟思想的异同之处是枚不胜举的,前人本来就已经有过更高深的见解了,我在这里只是只言片语的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以求同仁和大家不吝赐教,以期提高我对儒学的再认识。 孔子、孟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世也将孔孟并称,然而考察<论语>和<孟子>,我们却发现孔孟有很多不同之处:孔子将*理想摆在自己人生价值的首位,而孟子则有更多的人生追求;孔子无法忘怀于*,孟子则寄情于"大丈夫"人格;孔子谨小慎微,孟子则狂放豁达;孔子因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而矛盾,孟子则执着于人格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