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文言文有那些兼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14 04:3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5 06:44

1. 文言中有哪些“兼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兼词“诸”、“焉”之比较 古代汉语中,兼词“诸”、“焉”出现的频率颇高,且为两类不同兼词的典型。

对之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兼词的一般特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诸”是合音兼词;“焉”是非合音兼词。

“诸”不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为一的,而且读音也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类似反切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如: (1)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肴之战》)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1)例中的“诸”字, 是“之于”的合音, 之(zhī)+于(yū)=诸(zhū)。──此处“于”依古音韵体系说,“于”属“鱼韵”,故其韵母为U;(2)例中的“诸”字,则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诸(zhū)。

而“焉”在读音上不存在象“诸”那样的拼合关系。如: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此例中“焉”字仅仅兼有“于之”两字的意思,读音上却不是“于之”的拼合,于(yū)+之(zhī)≠焉(yān)。 二、“诸”既可用在陈述句中,又可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末;而“焉”一般只用在陈述句末。

“诸”用在陈述句中,相当于“之于”。如: (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诸”用在疑问句末和用在感叹句末,都相当于“之乎”。如: (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6)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焉”作为兼词,既不用在陈述句中,亦不用在疑问句末,只使用在陈述句末。

如: (7)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曹刿论战》) 三、“诸”、“焉”从词性上看,均为实词和虚词的结合,不过它们结合的形式相异,“诸”是实词在前,虚词在后,而“焉”正好与之相反,虚词在前,实词在后。

“诸”有两种结合形式,句中“之于”,即代词+介词;句末“之乎”,即代词+语气助词。如: (8)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 (9)汤诛桀,武王伐纣,有诸?(《左传》) (8)例“诸”是“之于”的结合,“之”称代“促织”;“于”引进介绍对象;(9)例“诸”是“之乎”的结合,“之”称代“汤诛桀”、“武王伐纣”这两件事,“乎”为语气助词。 “焉”用在句末,即介词+代词,介词仅是“于”字,代词有“之”、“是”、“彼”等等。

如 (10)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劝学》) (12)祁奚告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四、“诸”用在及物动词后,或作宾语,或作宾语以及用“于”字引出动作等的补语;“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后,仅做补语。

“诸”在疑问句末作及物动词的宾语。如: (1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上述(2)(5)(6)(9)四例皆同此例。

“诸”在陈述句中作及物动词的宾语以及用“于”引出动作等的补语。如: (14)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肴之战》) 上述(1)(4)(8)三例亦同此例。 “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的后面,充当处所、对象、范围和比较性的补语。

如: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焉”充当不及物动词“出”的补语,上述(7)(11)两例同此。

(16)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焉”充当形容词“大”的补语。

(17)必死是间,。

2. 关于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解释及例子,还缺5个

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表恶其能而不用也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勾践灭吴》.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迫,君而妾亦然.(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宣公四年》(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原道训》(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墓碑记》)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何敢助妇语.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释:作计何不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泰伯》.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僖公十五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

3. 高中文言文重要虚词18个的所有解释和课本原句位置,如果太多先给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欤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矣”可能是吧!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4. 高中语文虚词总结

之(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1.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之”不是加在主谓之间,而是加在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改变其句子的结构关系,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新的短语.例如: (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8)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国语•勾践灭吴》) (9)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于路也.(《史记•张仪列传》) 去掉例(7)、例(8)中的“之”字,我们可以发现,“寡人”和“吴”在全句中充当主语,介宾短语“于国”和“与越”在句中充当状语(谓语的一部分);加上“之”后,全句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两个特殊形式的短语,也就是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的新短语“寡人之于国”和“吴之与越”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这种句式有强调语势的作用.在翻译时,不妨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去掉“之”字,让特殊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全句的主语,介宾短语充当全句的状语.如例(7)可译为:我对于自己的国家算是尽心了.在例(9)中,“秦之与齐”作全句的主语,“齐之与鲁”作动词“犹”的宾语. (三)音节助词1.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袁:这个之很容易误认为是代词,因为“鼓”已经翻译成“击鼓”,所以“之”在这里只是一个衬音,没有实在意义.)(《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四)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五)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氢离子和碳酸根 氢离子和碳酸氢根 哪个反应快为什么 乌金木有哪些家具 乌金木家具如何搭配 木饰面装修多少钱一平方 关于加速度知识点的三个疑问 ...章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识点|物理加速度的5个公式 这只黑猫属于什么品种 孟买猫的免疫力如何 点火开关上的1234分别于红黄蓝黑线谁对应 万和热水器拨码开关,1234是全开的吗 请问加拿大谢尔丹动画研究生文凭 怎么样?9 大二想去加拿大谢尔丹动画学院读研 非本专业有希望吗 知道微信名称怎么查 橄榄油能美容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女生接吻可以促进雌性激素分泌吗2 想建个人网站买东西,需要微信收款,支付宝收款,财付通收款,这... 乌海到西宁自驾游怎么走,沿途的天气怎么样2 说唱脸谱的脸谱是什么颜色? 手机号重新注册了一个,原来的咋找回来?? ETA和ETD,海运中是什么意思?259 GDP和GTP都是什么意思啊?249 岳飞夜读出师表为什么会深受感动,泪如雨下58 济南华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接吻能刺激体内荷尔蒙的增加吗?4 求大神帮帮忙忙!!!进行下列数的数制转换 随处香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一个男生主动把自己的给了女生,让女生主动加,代表着什么...92 男生喜欢女生的暗示2040 天龙八部刷燕子坞要怎么过(详细说一下)11 男生给女生发微笑的表情是什么意思249 诺德健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1 随处见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的"之诸公子"中的"诸"是什么意思?(史记选注释赵胜是赵... 追尾全责自己需要赔付吗? 能在太空漫步的人类,为何一直无法进入地心? 人类既然可以飞上太空了,可以钻到地心吗?2 人类现在的科技能进入地心不?701 网络机顶盒不想用当贝应用商场,怎么下载其他应用商场,来下载软件? 4块.32的干电瓶,怎么能变成12伏 苏州华飞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哪些常见晶体不带结晶水 想七月底骑旅行车从内蒙古乌海到青海湖,单人单车,知道怎么走的... 自己的身份证绑定了几个怎么查看 男女经常亲热会增加女性的雌激素吗6 291948是什么意思?女同学发给我的。 压运是什么意思?18 "跑路"是什么意思?89 海尔DV-E50G怎么往电脑上传视频 修改未满一年怎么修改 为什么现在的女孩子都不想结婚啊?334